【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839387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科教育专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摘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育教学活动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因材施教这种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策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前提下,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适应与超越 自 17 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当前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由于影响人的发展的多因素性和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每个

2、人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历程,具有个性差异性。这就为以人为中心,特别是以现实的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疑问和麻烦:在一个班级里,究竟以怎样的人为中心,如何以人为中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认为是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有效方法。但对一个班级来说,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对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效果如何?特别是当代社会,十分强调教育民主化,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如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个体差异的涵义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对以往以适应为主处理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提

3、出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一、个体差异的含义及其主要变量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 “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 1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教学

4、工作者只关心或关注部分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那么究竟哪些心理特点或个体特征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呢?或者具体说,哪些是影响教育教学特别是影响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呢? (一)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构。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多种能力。而这些不同的能力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称为智能。由于能力是一种外显的、对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直接影响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主要、最明显的个体差异变量。 能力的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量、质和发展三个方面。量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力的高低之别,即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质的方面

5、主要表现为在相同的活动中或相同的成就中,不同的人可能用不同的能力或不同的能力组合来完成活动或取得成就,即能力类型的差异;从发展的特点来看,有些人能力的发展较早,有些人则较晚,即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2(二)思维的个体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人类的思维,就其发生和发展来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思维也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 思维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就是说,思维的品质就是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6、个体差异。 (三)兴趣的个体差异 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兴趣往往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兴趣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兴趣品质上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稳定性上的个体差异。 (四)性格和气质的个体差异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相应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结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个体特征。由于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个性差异变量之一。性格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个体对现实的态度不同,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意志力的表现不同

7、,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反应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活动中的理智不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上述四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从而使每个人打上了明显的个体烙印。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气质是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上个人独特的色彩,显示出不同的动力特点。通常,气质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的、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人由于其先天的遗传,特别是神经活动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环境影响等,形成了

8、不同的气质特点,属于不同的气质类型。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反思 在教育学、教学论中,对个体差异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为教育、教学服务。如前所述,教学活动应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个体差异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寻求一条能较好地处理个体差异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有效途径,其中,最有影响

9、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 (一)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主要内容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并受到了国外的推崇和重视。 2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后来的学者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发扬光大。朱熹认为,因材施教的含义有三层:第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第二,分科教学;3第三,各因其材教人。 3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 ,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今天教

10、学论中所讲的因材施教,与古代的含义基本相同,即“因学生之材而施教” “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 , 4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 5其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 ”3 以上可以看出,因材施教的本质和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和弱势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等,然后从

11、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 (二)对因材施教思想和策略的反思 这一思想和原则的科学性、合理性究竟如何?在实践中的效果如何? 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的人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是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素质、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不同,以及主观努力等诸方面的差异,使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中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育、教

12、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既不合理,也难以实践。第一,从个体差异的年龄特征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布卢姆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在自信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是很小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 6这些加剧了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我们所推崇的以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基本特征的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的和学业成绩方面的。 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形成和发端于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情景之中,是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

13、水平相适应的。后虽经不断完善和发扬光大,但始终是在个别教学的范围之内演进变化的。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学中,已显得无能为力。尽管我们对此仍在一贯倡导并对其作了新的诠释,也有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现代化问题, 7但由于其产生的条件及其根本特征,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 第三,因材施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材施教是在个别教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和策略,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制是在大工业条件下产生的教学形式,对于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具有个别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的历

14、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班级授课从产生那天起,因为它符合了时代的需 要,因而得以广泛实行,经久不衰,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这便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和原则与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之间产生了不4相容的问题。有人指出, 8这种不相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在个别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别学生,可以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但在班级授课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而且教师并不是固定地去教一个班级。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实在是太困难了。从班级授课制的要求来看,也不

15、允许这样做。退一步来说,即使能够因材施教,但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因哪个学生或哪类(些)学生的“材”来施教呢?二是因材施教原则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是矛盾的。现代社会既讲求公平,也讲求效率。因材施教如要真正得以落实,就势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尽管我们将因材施教修改成“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但这只不过是“对一种理想教学原则的美好追求而已。归根到底,班级授课制排斥因材施教原则” 。 8 第四, “因材施教”与教育的伦理性要求相悖。20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民主化进程,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已成

16、为评判各国教育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二是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有享受必要教育、教学条件的权利,以及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第五,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已蜕变了其原来的含义和要求,推行的结果违背了倡导者的初衷,造成了很大的失误。而其中的许多误区正是素质教育所要纠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许多教师打着“因材施教”的招牌,眼睛只盯着少数尖子学生,人为地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也有不少教师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只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某一学科的学习,而放弃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追求,导致了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三、从适应到超越应对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新思路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差异存在,尊重学习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超越个体差异,即树立超越性教学观,在适应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我们努力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是超越性教学呢?它是相对于以往以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