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8323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二-寒热)(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寒 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寒热产生图示,生理平衡线 阴 阴阳平衡 阳盛 阴盛 阳 (实热) (实寒),寒热产生图示,病理平衡线 阴 阴阳平衡 阳虚 阴虚 阳 (虚寒) (虚热),一、 寒 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二、 热 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

2、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 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实热,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辨,“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饮冷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

3、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八纲证候间的关系,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证候真假,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

4、厥冷,恶寒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 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证候真假,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 重按无力,名案欣赏,名案欣赏,分析: 假象身热目赤,异常大躁,索水,脉洪大; 细诊得水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无力; 结论内有真寒,外显假热,阳虚欲脱 治疗回阳救逆,寒热真假的鉴别,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

5、断的依据,寒热真假的鉴别,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寒热真假的鉴别,景岳全书提出试寒热法:“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附病案1:,1、张某,男,54岁,1995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于8月9日晚间起,感周身疼

6、痛,发烧,咳嗽,10日早晨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但11晚再次发烧,次日即来就诊。 初诊(8月12日):发热,头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象浮数。,附病案1:,辨证:外感风热 治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 银花12 连翘12 葛根15 菊花12 板蓝根15 竹叶6 芦根15 桔梗12 荆芥12 神曲12 藿香6 甘草6,附病案2,2、丁某,女14个月。于1972年11月8日入院。 现在症:发热咳喘已旬日,汗出热不解,三天前发疹,并遍及全身,融合成片,色红,现突然隐没,身灼热,咳嗽喘促,鼻翼

7、煽动,喉中有痰鸣,目赤多眵,口干唇燥,腹胀,便溏,日二、三次,神疲嗜睡。脉疾数,指纹青紫,已达命关。,附病案2:,辨证:疹毒内攻,肺有蕴热,移热于大肠,肺气壅遏 治则:清热解毒,泻肺平喘 处方: 杏仁3 桔梗3 前胡6 牛蒡子3 黄芩6 木通1 青皮1 桑白皮6 浙贝母4 银花12 连翘10 甘草3 另配牛黄定喘散,附病案3:,刘某,男,33岁,农民,1997年12月2日就诊 问诊:主诉上腹剧痛已两天。 两天前因食后受寒而致剧烈胃痛,曾经当地医生给予内服阿托品片剂等,后来又注射阿托品针剂两支,均未能止住疼痛,后注射度冷丁100mmg才止住。令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大便三日未行。来中医科就诊。 望诊:发育正常,急性痛苦病容,侧卧于被窝中,怀抱热砖熨腹。舌苔白满,中后部略浮一些黄色。,附病案3:,闻诊:语声略低偶有低吟。 切诊:脘腹痞满,疼痛拒按,喜暖,余未见异常。脉象沉紧。 分析:高寒地带,时值严冬,饱食受寒,食滞中焦,寒食相加,胃腑气血升降、运行受阻而致胃脘疼痛。观其胃部喜暖,知有寒邪,亦为中焦有滞。四诊合参, 诊断:胃脘痛(胃寒),附病案3:,治法:温中止痛,导滞消积 方药: 高良姜 干姜 吴萸 木香 枳实 厚朴 神曲 三棱 元胡 酒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