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8295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心悸(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教研室,心 悸,.,中医内科教研室,内容,概述(定义和起源) 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转归预后,中医内科教研室,一、定义,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说文解字释“悸”为“心动也” 包括惊悸和怔忡 证治准绳曰:“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卒动。,中医内科教研室,二、起源,内径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 三步九候论曰:“参伍不调者为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丹溪心法:

2、“责之虚与痰”。 景岳全书:由阴虚劳损所致。,中医内科教研室,起源,伤寒论11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医林改错:瘀血内阻血府逐瘀汤,中医内科教研室,三、范围,西医相当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内科教研室,病因病机,1、体质虚弱 2、饮食劳倦 3、情志所伤 4、感受外邪 5、药物中毒,中医内科教研室,病因病机,1、体

3、质虚弱,中医内科教研室,病 机,禀素 赋体 不亏 足虚,脾化 胃源 虚不 弱足,久劳 病欲 失过 养度,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气虚及阳损,心阳受损,无力鼓动血行 血脉瘀阻,肺气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损及脾胃之阳,水湿不得运化,成痰成饮上逆心,血虚至阴亏,年老体弱,肝肾阴亏,失其温煦,心 悸,心火独亢,中医内科教研室,病因病机,2、饮食劳倦,中医内科教研室,病 机,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施,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心悸,中医内科教研室,病因病机,3、情志所伤,中医内科教研室,病 机,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4、,思则伤脾,长期抑郁,怒则伤肝,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暗 耗 阴 血,脾胃运化失施 生化之源不足,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火上炎,气血逆 乱,夹痰上攻于心,气血两虚 心失所养,心脉不畅 心神失养,心神不宁,心 悸,中医内科教研室,病因病机,4、感受外邪,中医内科教研室,病 机,心气素虚,风寒湿热邪 合而为病,内舍于心,湿毒,疫毒,痹阻心脉,心血瘀阻,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耗伤心气心阳,心 悸,中医内科教研室,病因病机,5、药物中毒,中医内科教研室,病 机,药物过量,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心 悸,相关药物有附子、乌头、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 肾上腺素、阿托品等,中医内科教研室,病因病机,病因与辨证分型

5、的关系,中医内科教研室,体质虚弱,气血亏虚 阴阳两虚,饮食劳倦,伤脾停湿 化火生痰,感受外邪,风寒湿热毒 内舍于心,情志所伤,突遇惊恐 忧思郁怒,药物中毒,用药过度 毒性药物,心 不 主 血,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肝肾阴亏 心阳不振 水饮凌心 血瘀气滞 痰浊阻滞 邪毒犯心,心 悸,中医内科教研室,病位与病性,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病性:以虚症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中医内科教研室,诊 断,主要症状: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兼有症状: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头晕,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中医内科教研室,诊 断,听诊:心搏或快速、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强弱不等 脉象

6、:可有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中医内科教研室,诊 断,检查:测血压、X线胸部摄片及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诱因: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中医内科教研室,鉴别诊断,1、胸痹心痛与心悸 共有症:心慌,发作有诱因 区别症:胸痹心痛:以心前期疼痛为主 心悸:无心前期疼痛,中医内科教研室,鉴别诊断,2、奔豚与心悸 共有症:心中躁动不安,诱因皆有惊恐 区别症: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心慌不安,无上下冲逆感,中医内科教研室,鉴别诊断,3、卑惵与心悸 共有症:自觉心慌不安 区别症:卑惵: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 病,听诊及脉象一般正常 心悸:无神志异常,中

7、医内科教研室,辨证要点,1、分清虚实 2、辨病辩证 3、辨惊悸怔忡,中医内科教研室,辨证要点,分清虚实 辨脏腑的虚实 虚:气、血、阴、阳 实:痰、饮、瘀、火,中医内科教研室,辩证要点,辨病辨证 功能性心律失常 心胆气虚 心神动摇 冠心病 阳虚血瘀 痰瘀交阻 心悸 风心病 风湿热邪杂至 合而为痹 痹阻心脉 病毒性心肌炎 风温干犯肺胃 气阴两虚 脉络瘀阻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阳不振 心搏无力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肾阳虚为本 水饮内停为标,中医内科教研室,辨证要点,辨 惊悸 怔忡,中医内科教研室,治疗原则,虚证: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实证:化痰、涤饮、活血化瘀,中医内科教研室,用 药 得,(1)从肺治

8、心: 肺主气而 朝百脉,肺气旺盛,可以资助心气运行,血流通畅,促进其大小循环。,心,中医内科教研室,用 药 得,(2)以补为通: 本病以虚为本,虽有血瘀、水饮、痰浊等病理产物,但多为虚实夹杂证。祛邪之药,切忌猛峻。,心,中医内科教研室,用药 得,(3)平调阴阳:治疗阴虚、阳虚证,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平阳秘。 (4)辨病用药,心,中医内科教研室,分证论治,虚证: 1、心胆气虚 2、心脾两虚 3、肝肾阴亏 4、心阳不振,实证: 1、水饮凌心 2、血瘀气滞 3、痰浊阻滞 4、邪毒犯心,中医内科教研室,分证论治,心胆气虚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 发,劳则加重 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

9、,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 弱,1,中医内科教研室,心 胆 气 虚,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砂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方解: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 定惊 人参益气养阴,中医内科教研室,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次症:眩晕健忘,面色无 华,口唇色 淡 神疲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中医内科教研室,心脾两虚,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方解: 当归9、龙眼肉补养心血 黄芪12、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 以生血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木香行气,使

10、补而不滞,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1:5益气以生血,中医内科教研室,心脾两虚,若出现气阴两虚症状: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 炙甘草:甘温益气 人参、大枣:补气益胃 桂枝、 生姜行阳气、调营卫 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补阴血 清酒:辛热通脉,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参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萎效如神,中医内科教研室,肝肾阴亏,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次症: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 汗,

11、腰膝酸 软 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咽干口燥,筋脉拘 急,肢体麻木,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3,中医内科教研室,肝 肾 阴 亏,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沙枸麦地归川楝,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中医内科教研室,肝 肾 阴 亏,方解:山萸肉、熟地、枸杞子:滋补 肝肾 沙参、麦冬、知母:滋阴润燥 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 川楝子、川芎:疏肝理气 甘草:调和诸药,中医内科教研室,心阳不振,4,主症:心悸不安,动则尤甚,形寒肢冷 次症:胸闷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畏寒喜温, 或伴心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

12、力,中医内科教研室,心阳不振,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 生龙牡:安神定悸,伤寒论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 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中医内科教研室,水饮凌心,主症:心悸眩晕,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甚者 咳喘,不能平卧 次症:胸脘痞满,纳呆食少,渴不欲饮,恶心 呕吐,形寒肢冷,小便不利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5,中医内科教研室,水饮凌心,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治痰饮之主方),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轻,身为 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中医内科

13、教研室,水饮凌心,茯苓为君,合白术则益中健脾,以绝痰饮之来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合桂枝则伐水下行,以防水饮之上泛 甘草补益心脾,调和诸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医内科教研室,血瘀气滞,主症:心悸,心胸憋闷,心痛时作 次症:两胁胀痛,善太息,形寒肢冷,面唇 紫暗,爪甲青紫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 或代,6,中医内科教研室,血瘀气滞,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 生地、当归:养血和血,中医内科教研室,血瘀气滞,方药加减: 气滞血瘀:加柴胡、枳壳、木香 因虚致瘀:去理气之品 气虚加黄芪

14、、党参、白术、山药; 血虚加何首乌、熟地、阿胶 阴虚加麦冬、玉竹、枸杞子、女贞子 阳虚加附子、肉桂、淫阳藿,中医内科教研室,痰浊阻滞,主症:心悸气短,胸闷胀满 次症:食少腹胀,恶心呕吐 或伴烦躁失眠,口干口苦,纳呆,小便黄 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7,中医内科教研室,痰浊阻滞,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导痰汤 半夏、陈皮、制南星、枳实:理气化痰 茯苓:健脾化痰,安神 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中医内科教研室,邪毒犯心,主症:心悸,气短,胸闷,左胸隐痛 次症:发热、恶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 渴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8,中医内科教研室,邪 毒 犯 心,治

15、法: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方药: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人参、麦冬、五味子,中医内科教研室,邪 毒 犯 心,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 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 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益气养阴生津 五味子:生津止咳,中医内科教研室,转归预后,1.偶发、短暂、阵发者、病程短者,病轻易治。 2.反复发作、持续发作者,病重较难治。 3.仅有心悸、脉象变化不明显者,易治。 4.心悸而有脉象变化明显者,较难治。 5.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或有变证者,病危难治,预后不良。,中医内科教研室,预防及护理措施,1、治疗引起心律失常的疾病 2、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坚定信心 3、轻症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为度; 重证宜卧床休息 4、饮食有节,宜低脂低盐饮食。,中医内科教研室,小结,1、本病以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不能自主为主症。分为惊悸与怔忡。 2、病位在心、病机为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 3、辨证分虚实,并结合脉象、辨病综合分析。 4、治以扶正一一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祛邪一一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中医内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