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7683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医学史 总结,绪 论,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1.原始医药经验积累期(远古-春秋)原始社会 2.学术体系形成期(战国-两汉); 奴隶社会 3.实用经验积累期(晋唐时期); 封建社会前 4.理论总结与探索期(宋元时期); 封建社会中 5.体系成熟与创新期(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 6.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各个时期主要内容,古医籍及其注释 药物学的发展 医学各科的发展 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中外医药交流,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三、经验总结与探索时期(宋金元),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原始社会),一、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

2、动包括: 居住、衣着、食物和用火、导引、婚配 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与医学起源关系密切的是: 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 三、针灸术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但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四、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五、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奴隶社会,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显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者居多。 二、周礼天官中有对内科

3、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痟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三、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其中,“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六气致病说”:由秦医和最早提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学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六、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食谷也”,这是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 七、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

4、书籍,也是收入药物最多的书籍。 八、礼记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医学指的是神农本草经、黄帝针灸、素女脉诀 )。 九、左传中关于居住环境的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十、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为“百药之长”。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鬯其酒”。 十一、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相传由商代伊尹创制。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单味药转为复味药,有利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 十二、周礼天官记载:“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是最早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

5、的建立(封建社会),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1. 古医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脉法: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确立治病当取有余而益不足等虚实补泻概念 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医方书 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养生方、杂疗方 胎产书:我国最早妇产科著作;“胎教”为医学史中最早的论述,2. 竹木简 性医学: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学和房中术) 杂禁方:木简,为祝由方,通过迷信祈祷的方式治疗疾病 二、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1.脉书: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 2.引书:迄今发现最

6、早的导引术专著 三、东汉武威汉墓医书:治百病方,四、黄帝内经,1. 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为“言医之祖”。 2. 主要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3. 基本精神:注重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心身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此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4. 成就: 全面总结

7、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五、黄帝八十一难经,1. 又称难经、八十一难,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相传秦越人所著 2. 主要内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成就: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

8、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在针灸治疗部分,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 3.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六、神农本草经,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 2.内容与成就: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成就: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

9、之作,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魏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七、伤寒杂病论,1.作者东汉张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2.内容和成就:提出辨证论治范例确立伤寒及内科杂病的辨证纲领: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原则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治病说总结中医治疗八法对方剂学贡献: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提出了较

10、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3. 影响: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的纲领和诊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成书以后,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1.黄帝内经 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齐、梁间人全元起,书名素问训解 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是隋唐时杨上善整理、注释的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分类统纂、注释法,将内经分为19大类 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2.伤寒杂病论 西晋王叔和第一个进行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并开以治法分类(“可”与

11、“不可”)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先河 唐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开创了以方类证得研究方法,二、脉学,1. 晋王叔和撰脉经 内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主要成就: 确立“寸口脉诊法” 归纳二十四种脉象 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脉诀,即王叔和脉诀,选用脉经中的内容,以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并联系临床实际 3.魏晋时期,以王叔和为代表的脉学成就,是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古代脉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三、病源证候学,1.诸病源候论由隋朝政府组织太医编辑,主撰者为巢元方,又称巢氏病源 2.成就: 广

12、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天花和麻疹的鉴别 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见解:传染病“乖戾之气”,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恙虫病等,已明确认识到疥疮是因疥虫所致,认识到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漆疮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 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 记载了不少有关治疗创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技术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源症候学的专著。,四、综合方书的编辑,1.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肘后方) 堪称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成就: 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沙虱病”的认识是世界最早的,观察到沙虱病的发生是由沙虱之一种的红恙螨的幼虫所致) “以毒攻毒”防治疾病(以狂犬大脑免疫狂犬病) 所载治法“简

13、、便、廉、验”。,2.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成就: 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系统论述了医德) 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伤寒论的研究,以方类证) 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6500余首 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强调综合治疗 对药物深入研究 倡导积极养身,强身长寿。,3. 唐王焘外台秘要 成就: 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 搜集、整理并推广大量的民间单、验方 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最早记载消渴病小便甜;系统记述“金针拨障术”) 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异疗效 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法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五、药物学的发展,

14、1.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分类法:创制按药品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创用按药物效用分类的方法。 2. 五代李珣所撰海药本草,专载外来药物。 3. 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著。后世尊雷敩为炮制业的鼻祖。 4. 古代炼丹术制药化学的起源。世界各国公认炼丹术起源于中国,并被视为近代化学的先驱。葛洪著有抱朴子 5. 新修本草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载药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六、临证各科的发展,1. 针灸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皇甫谧所著。其主要成就有: 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 提出了分部划线

15、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针灸明堂图,即经络腧穴图,将腧穴部位和经络循行路线以图表示,对针灸的学习和普及推广有积极的作用。 隋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名堂是今日仅存的古代名堂书。 孙思邈对针灸的贡献: 同身穴“奇穴”与“阿是穴”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 强调针灸并用 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大胆用灸法治疗急症,最早记载了隔物灸法。 鲍姑,葛洪之妻,是中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2. 其它,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目前所见最早的外科专书 妇产科-唐昝殷经效产宝我国现存较早的妇产科专书 儿科-隋唐颅囟经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的学说。 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具体成就有: 系统地记载了骨折的治疗常规 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了“动静结合”的治则 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了“椅背复位法” 书中收载了40余方,七、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1. 刘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是我国政府创办医学教育之始。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