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6889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7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学》(总论课件16章)(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班级:11级研究生班 授课教师:苏佩清(教授) 总学时数:36学时(2学分) 授课时间:1112第一学期,中药炮制学,总 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1.何谓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 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 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在使用前的加工和修整过程称) 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又称炮炙、 修事或修治。 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炮制, 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刘宋时代雷xiao的雷公炮炙论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

2、纲目药物正文中设“修治”专项; 清代张仲岩的炮制专著修事指南(载药232种),用“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张氏在该书中指出: “炮制不明, 药性不确, 则汤方不准, 而病症不验也” , 强调了炮制的重要性。 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虽然名称不同,但记载的内容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制”和“炮炙”两词。从字义上来看,“炮”和“炙”都离不开火,而这两字仅代表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 的两种火处理方法。,2.何谓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二、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 (一)探讨炮制原理: (二)改进炮制工艺: (三)制订饮

3、片质量标准: 【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溶剂 残留量等】,(一)探讨炮制原理: 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红升丹),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它包括对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的原理研究等内容。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弄清原理,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中药炮制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药技术。因此,必

4、须按照中医药传统理论,通过发掘研究整理其历史沿革、基本理论和原始意图,揭示其炮制原理和炮制规律。在漫长的实践中,中药炮制结 合中医药的理论,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二)改进炮制工艺(适合大生产) 中药的类别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甚一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业作坊生产,尚难适应先进工业化的生产,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乃是当务之急。对炮制方法的研究,要打破旧的传统思维习惯的局限。因此,对于传统的炮制工艺,要作进一步改进,使用药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制定从原料到成品的质量管理措施,控制药材软化过程中的用水量,切片或炮制后的得率,辅料的加入量或存留

5、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炮制工艺向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方 向发展。,(三)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首先利用现代实验手段,把传统质量标准客观 化、数据化, 使其适应新的需要。 色泽可以建立标准品系列或标准色度盘、浸 出液色度检测等; 气味的判定, 既可借用气相色谱等仪器, 也可 把经验检测方法定量化。 其次是根据研究成果,增补新的质量标准。 制定基础质量标准,如杂质限度、浸出物 限量、有毒成分或有效成分限量标准、重金属含 量.农药残留量等。 然后再探索出更能突出饮片特色的质量标准, 如制炭类药得率. 发酵类中黄曲霉的限量检查等。 最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 好地控制饮

6、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中药炮制是一门制药技术,技术本身就有很强的科学性。饮片的形、色、气、味是外观上衡量炮制质量的因素,临床应用疗效是内在评价炮制质量的指标,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科学研究,不断改进、规范炮制工艺,制订出包括饮片外观、色泽、气味、性状、组织粉末、理化鉴定、水分、灰分、浸出物、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溶剂残留量等多指标的饮片质控方法和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确保临床应用的疗效。,三、中药炮制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中 药 炮 制 学,中药制剂学、调剂学,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 药 药 理 学,中 药 鉴 定 学

7、,其 他 学 科,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二)火的出现与应用 (三)酒的发明与应用 (四)陶器的发明与应用,(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人们有时误食某些有毒植物和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作用;又将这些天然药物进行一定的采集加工。为了服用方便,还将药物进行清洗、擘成小块或锉、捣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些简单加工经过积累和发展,就成了早期中药饮片炮制的“洗净法”、“切

8、法”、“捣法”等。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因此,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开 始产生的。,(二)火的出现与应用 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中药炮制古称“炮炙”,就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由于人类对火的应用,为早期中药采用高温处理的“炮炙法”、“药炒法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据说文解字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 。 “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三)酒的发明与应用 酒是用于炮制中药的重要辅料和制药溶媒之一,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

9、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人们直接用酒来医病,或用作制药的溶剂制成“药酒对抗疾病。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从而产生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四)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人类在长期利用火的过程中,对土壤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认识,为陶器的发明准备了条件。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有了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制法、煮制法、煅制法(陶制煅药罐)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陶器的发明和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二

10、、中药炮制的发展(四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前7221279) (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1644) (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三)清代(公元16451911) (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四)现代(公元1911年以后) (是炮制振新、发展时期),(一)春秋战国至宋代(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北朝刘宋时代,雷xiao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 如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十种净制操作; 切、锉、擘、捶、舂、捣、研、杵、磨、水飞等

11、十种切制操作; 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七种干燥方法; 浸、煮、煎、炼、炒;熬、炙、焙、炮、煅等十种水火制法; 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 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特殊炮制方 法, 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二)金元.明时期 缪希雍所撰的炮炙大法(明代)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正如作者所说的“自为阐发,以益前人所未逮”。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

12、摋,日煞,曝,露十七种方法,即称雷公炮炙十七法。 (三)清代 张仲岩的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 (四)现代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典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樟树中药炮制全书,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2001年12月1日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章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中第十条明确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这便是中药炮制所必须

13、遵守的法规。,一、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一部开始收载中药及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了饮片生产的工艺流程、成品性状、用法、用量等;附录设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规定了各种炮制方法的含义、具有共性的操作方法及质量要求,是属国家级药物炮制的 质量标准。,二、省、部(局)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的通知,规定了饮片的净度、片型及粉碎粒度、水分标准,以及饮片色泽要求等,是属于部级的质量标准。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由卫生部药政局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及人员编写而成,于1988年出版,为部级中药饮片炮制标准(

14、暂行)。该书主要精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现行实用的炮制品及其最合适的炮制工艺,还有相适应的质量要求,尽力做到理论上有根据,实践上行得通,每一炮制品力求统一工艺。 附录中收录了“中药炮制通则”及“全 国中药炮制法概况表”等。,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一)净制与临床疗效 (二)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四)敷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第三节 传统的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 相资为制, 相恶为制, 相畏为制 其具体炮制方法为: 或制其形, 或制其性, 或制其质, 或制其味,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

15、)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用辛热的吴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的意思。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相恶”本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一般属于配伍禁忌。,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四、炮制

16、对药物毒性的影响,第五节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一、提高方剂疗效 (一)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二)保证方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综合作用 (三)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四)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二、消减方中某些药物不良反应,以利治疗 (一)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二)调整辅药药性,制约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 四、适应方剂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第六节 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 一. 全面掌握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 二.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选用炮制品 第七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 一. 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 二.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和内在 质量的要求,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一.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 副作用(减毒) 二. 增强药物疗效 (增效) 三.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