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65956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专题七-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有关“生态城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的内容,正确分析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准确理解其内涵、原则与实施途径。 2生态环境破坏如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赤潮、咸潮等,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以人地和谐为主线,正确理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1明确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途径,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2011寿光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

2、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信息提取】 题干中的“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和图中的“农业技术研发”确定了整个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方向和科技示范的特点。图示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则该园区在西北地区;沼气池循环利用了废弃物,体现循环经济特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品都用于销售,商品率高。,【精讲精析】 本题以生态农业为背景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第(1)题,用冰雪融水和水窖集雨两种方式,为作物种植提供水源。作物秸秆经过加工,为畜禽养殖提供饲料;同时

3、作物生产中的废弃物可以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而沼气池的产物有两个去向:沼气为整个园区生产供暖,沼渣可作为作物的肥料。第(2)题,题干明确表明“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通过图示的循环过程,可以看出这里集约化程度和科技水平都较高。整个循环过程对外只有一个环节就是销售,说明其种植和养殖的产品经过加工后,商品率很高。 【参考答案】 (1)D (2)C,循环经济的途径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2)在农业经济结构

4、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 C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D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趋势 (2)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

5、确的说法是( )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得到大发展后才能得到彻底治理 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 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高于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总体上呈正相关,但局部出现负相关。第(2)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以及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单纯追求人均电力消耗量和人均GDP的增长,并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连续上升。 【答案】 (1)

6、C (2)B,(2011广东高考)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1)(2)题。,(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信息提取】 由图示和甘肃省中部所处的海陆位置,可知该流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应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合理发展经济。 【精讲精析】 第(1)题,石羊河在我国的河西走廊,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面临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第(2)题,石羊河的问题是水量少,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农业要从节水开始,退耕还林

7、还草等。 【参考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分析思路 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分析自然原因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2011

8、淄博模拟)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我国一中学地理小组欲研究其面积的变化情况。以下为该小组查找的部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表1 洞庭湖年输沙量,注:四水指流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水系。,表2 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演变,(1)该研究小组通过调查资料,确定了引起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的几个原因,其中最合理的是( ) 泥沙淤积 南水北调 气候变暖 围湖造田 A B C D,(2)该研究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改变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减小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 重点在四水流域进行水土保持 在长江下游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 疏浚河道和湖底泥沙 A B C D 【解析】 两表对

9、比可明显看出引起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造成的,对此应对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湖区应积极退耕还湖和疏浚河道和湖底泥沙。 【答案】 (1)B (2)D,【命题规律】 环境问题是地理学永久的主题,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2011年各套试卷中均有所涉及,直接以可持续发展为命题点的有三套试卷涉及,共5道题。通过区域网、关联图、文字数据资料等形式,考查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描述、阐述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 2012年的高考仍会以区域网、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线索,考查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1安徽高考)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

10、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2)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1)上图所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破题技巧】 由“辽宁西北部某地”和图示中可以看出,该地靠近内蒙古高原,处在农牧过度地带,19792005年耕地挤占了大量湖泊,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 第(1)题,湖泊面积减小,空气湿

11、度会明显减小,水生生物物种会减少,干旱、洪涝的频率会增加,故B、C、D项错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次生盐渍化会加剧。第(2)题,该地处在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不适合发展基塘生产,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和大牧场放牧业,而应该退耕还湖,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答案】 (1)A (2)C,不同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分析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

12、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以下为附加内容,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方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

13、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900-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26% 举家外出农户 20% 留守农户 转移比例平均60%,高的70-8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55岁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63% 妇女 8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50岁以上54%,60岁以上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

14、9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 新生代农民工 76% 不愿再回乡务农 85%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15、,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历史

16、使命 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