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52362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0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ppt学案: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14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核心点一 城市区位的分析与评价,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该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可以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

2、可以称之为微观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除了科技、旅游等因素外,还有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核心点二 城市功能区的成因,核心点三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 2.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出现 郊区城市化现象。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 市化现象。,核心点四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 环境的压力。,2.不利影响,类型1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成因,(09烟台模拟)下图为“南亚某区域示意 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1)(2)题。,(

3、1)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合理布局角度,适宜迁往小 城市e的企业是 (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棉纺厂 D.造船厂 (2)大城市向附近小城市分散城市职能,并进行产业升 级,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正确的是 ( ) 区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 区域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发展 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快于小城市 大小城市问题 都得到解决 A. B. C. D.,解析 本题组考查工业布局的相关内容,属于中等难度题 目。第(1)题,由于该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 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e城市处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不 能布局有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所以迁出的可能为棉纺 厂。第(2)题,大城市向周围中小城市

4、分散功能,有利于 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 解决城市化问题。,答案 (1)C (2)A,怎样合理布局城市主要功能区 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二,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住宅用地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水源的上游。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水源的关系。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

5、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第三,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第四,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针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变式练习1 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该城市空 间结构为多核心模式且布局合理。读图回答(1)(2)题。,(1)所示的城市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 A.住宅区 B.行政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2)影响城市功能区123分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因素 是 ( ) A.交

6、通运输 B.地域文化 C.个人喜好 D.经济收入 解析 (1)本题考查城市的地域结构,属于难度较小试题。 图中信息显示的是城市地域结构中的多核心模式,其中属 于郊区的商业中心,很容易选出。(2)本题主要是考查城 市的地域结构和住宅区分化的原因,属于难度中等试题。 1、2、3都是住宅区,其中1、2、3又分别是低 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住宅区的分化主要是 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C,D,类型2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阶段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7、 (2)分析阶段中,A、B城市化的特点。 (3)比较阶段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4)试推测说明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 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解析 第(1)题,在阶段中,可以明显看出A、B周边地区 用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属于城 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郊区城市化。第(2)题,阶段中,A、 B两城市连片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城市带。第 (3)题,从阶段与阶段的人口密度分布可以得出答案。 第(4)题,该小题题型基本,结合教材内容即可得出结论。,答案(1)郊区城市化。 (2)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A、B城市相 连,形成城市带。 (3)阶段:城市功能

8、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 分布。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 (4)影响: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 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措施: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 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 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 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及表现形式,(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 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 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

9、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 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 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变式练习2 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机经网2009年8月11日消息:目前山东省城镇 化水平已达到48.05%,预计明年将超过50%。随着环渤海经 济圈的崛起和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省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数从1 286万增加到1 870.3万。近年 来山东省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材料二 2008年山东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在莱州 发现一特大型金矿,探明金矿资源量103吨;在济宁新发现 一处特大型铁矿济宁铁矿,其中兖州

10、颜店矿段已控制 资源量高达10亿吨,是迄今为止该省发现的最大铁矿。,材料三 山东简图,材料四 19972006山东城市面积、工业产值、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1)从材料一和材料四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 工业产值增加;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数增加两个方面 (2)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 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两个方面 (3)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该省水 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案 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水果需求量增大,为水果销 发售带来广阔市场。不利:城市发展使农业用地减少,果树 种植受到影响。,。,。,解析 第(1

11、)题,工业化的主要表现需要从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中提取,缺一不可。第(2)题,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城市面积扩大。第(3)题,需要从两个角度去回答,不利之处主要是城市化使果树的种植面积减小,有利之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使水果的市场需求量增大。,(09安徽文综)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12题。,1.中心商务区白天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2.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

12、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出,该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1970年比值增大,夜间人口与1970年比值减小,昼夜人口密度变化加大,这说明在中心商务区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少,反映出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逐渐分离。第2题,大量人口只在中心商务区工作,而远离中心商务区居住,主要是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答案 1.C 2.B,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环渤海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构成。“三圈”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聚合轴为骨架、都市

13、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结合下图及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34题。,3.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 ) 矿产资源丰富 地形为平原 处在湿润气候区 海运便利 A. B. C.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矿产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处在半湿润气候区、海运便利。,D,4.关于目前环渤海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区内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地区均衡性 B.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 C.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三个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解析 目前环渤海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区内 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地区不均衡性。,B,读“我国

14、1978年、2007年城市数量变化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30年间,我国2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增幅最大 B.30年间,我国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数量增幅最大 C.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无关 D.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大,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小,6.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是 ( ) A.人口迁移速度加快、规模变大 B.工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C.大规模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 D.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解析 第5题,30年间,我国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数量增加 了约4.45倍,增幅最大,A错B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 移有很大关系,

15、C错;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D 错。第6题,30年来,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 的加快,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 5.B 6.D,读下图,回答78题。,7.读图可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道路规划越合理,道路越畅通 B.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越好,道路越畅通 C.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和农村相比是最差的 D.城市道路畅通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密集,车辆多,8.关于小城镇的道路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小城镇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评分是最高的 B.小城镇地区的公共交通问题,既没有城市地区的经济基 础,也享受不到新农村政策的好处 C.对小城镇道路规划合理性的评分是最高的 D.小城镇的道路指示清晰度比农村的差 解析 从图可以看出,道路规划合理性得分:农村城市小 城镇,道路畅通程度得分:农村小城镇城市,道路基础设 施建设得分:城市农村小城镇,道路指示清晰度得分:城 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密集,车辆多,道路畅通程度低。,答案 7.D 8.B,读“我国东部某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