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51692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X 页数:83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康复医学,阜阳民生医院 赵城,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 主要利用医学措施,治疗因外伤或疾病而遗留功能障碍,并导致生活、工作能力暂时或永久性地减弱或丧失,以致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躯体性残疾者,使其功能复原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他们重返社会创造条件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发展简史,一、中国古代康复医学发展简史 两千年多前就已经开始,内经素问重视针灸、导引、按摩、熨等物理方法,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医经方对关节运动障碍和关节强直采用针灸治疗,导引图中绘画医疗体操,东汉张仲景用吐纳(气功)、华佗用五禽戏等。,二、西方古典康复医学发展简史 源于古罗马和古希腊,神

2、庙壁画中有运动疗法治疗疾病的记录。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描述自然因子如日光、海水、矿泉等有镇静、止痛、消炎的作用;运动可增强肌力、促进精神和健康的恢复、延迟衰老。19世纪瑞典的Ling使运动疗法系统化,19世纪40年代直流电和感应电应用于治疗,1892年Dasonval始创高频电疗,1896年出现紫外线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是现代康复医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一战期间大量战伤、截肢、神经损伤,产生运动疗法、假肢、肌力评定等康复手段,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医生Rusk对伤员采用综合功能训练方法,明确了个体、全面、职业、早期康复的理念,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3、。1950年成立了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1969年成立国际康复医学会标志着康复医学学科走向成熟。,近30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者相对增加,交通事故、工业化所致伤残增加等等,客观需求促进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1983年我国卫生部领导下成立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1984年卫生部倡导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康复医学课程,一大批举措促使我国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康复医学与世界现代康复医学相接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模式。,目前,世界各国的康复医学发展很不平衡,北美(美国、加拿大)居于领先地位,欧州和日本的康复医学水平也较高。,康复与康复医学,康复 reh

4、abilitation -re(重新的意思) -habilis(使得到能力或适应的意思)-tation(行为或状态的结果) 1981年WHO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康复是指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包括医学康复、社会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疗,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都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早期,Rusk曾认为康复是临床治疗的延续,他说:“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地生活和工作,那么,这就意味着医疗工作并没有结束。”,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实践中,康复与临床医疗相互渗透已有以下一些形式:

5、 1.利用临床手段矫治或预防残疾(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 2.把康复护理列为临床护理内容之一,以利于患者身心功能障碍的防治; 3.从临床处理的早期就引入康复治疗,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参与临床治疗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4.临床医师和康复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康复协作组”,对具体的残疾进行跨科性协作,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 5.在临床专科(如神经内科、骨科等)设置康复人员和或康复病床,开展专科的康复治疗。,康复医疗机构及其组织形式,门诊、病房、康复评定室、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其他物理疗法室、言语疗法室、心理疗法室、中医疗法室、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室、社会服务室、研究室。,康复协作组结构,康复治疗技术,康

6、复治疗技术,一 物理治疗 二 作业治疗 三 言语康复 四 心理康复 五 康复工程,一 物理治疗,一、运动疗法 定义 是运动在医学中的应用,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以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的作用, 维持和改善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的形态和功能; 提高神经系统调节能力; 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代偿功能形成和发展。,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 个体化 渐进性 持续性 可变性,运动处方 (exercise prescription),运动处方 一、运动项目 耐力性项目 力量性项目 放松性项目 治疗矫正性项

7、目 二、运动治疗量 强度、频率、持续时间 一)、运动治疗强度,1、心率:大运动量80%最高心率、中运动量70%最高心率、小运动量60%最高心率 运动试验确定靶心率:自行车功量仪、活动平板 运动中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出现ST段缺血性下移;负荷增大时血压不升反降1.33kPa(10mmHg); 运动治疗中允许的平均心率一般为最高心率的7085%,此时较为安全。,2、机体耗氧量:最大耗氧量的70%、5060%、40% 3、代谢当量(MET)1MET代表机体静息状态下的代谢率,约为每千克体重每分钟耗氧3.5ml。 WHO将日常生活、工作的各种活动进行代谢能量测定,供制定运动计划用。 4、主观感觉:舒适

8、、微喘、呼吸节奏规律。,二)运动治疗频率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三)运动治疗持续时间 依据运动强度、年龄、体质确定运动时间,一般耐力训练可持续1560分钟,达到适宜心率515分钟。,三、注意事项: 1、掌握好适应症;2、循序渐进;3持之以恒;4、个别对待;5、适时调整。,适应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脑性瘫痪、脊髓炎症或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运动系统疾病:四肢及脊柱骨折、关节术后、颈肩腰腿痛、关节炎、截肢后、烧伤后瘢痕形成、骨质疏松等; 内科疾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内脏手术后、肥胖等;,禁忌证:感染性疾病、发热、器官功能失代偿、严重衰弱等。 误区:疾病急性期?重症病

9、人? 关键:项目选择、治疗强度,一 物理治疗,一、运动疗法 定义 是运动在医学中的应用,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以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治疗方法。,一 物理治疗,一、运动疗法 定义 是运动在医学中的应用,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以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的作用, 维持和改善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的形态和功能; 提高神经系统调节能力; 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代偿功能形成和发展。,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 个体化 渐进性 持续性

10、可变性,一)牵拉技术,肌肉软组织损伤后,新生毛细血管开始长入受损部位,胶原纤维形成,无序重叠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伤后次日电镜下即可见,4-5日可见胶原粘连物),导致挛缩。牵拉训练可牵拉胶原纤维按照应力方向排列,同时促使肌纤维间的“桥梁”连接分离,防止互相粘连,改善肌肉弹性,恢复关节肌肉运动的灵活性。因此,应该在不使损伤加重或不引起无法耐受的疼痛的条件下,尽早开展活动训练。,治疗原理:快速牵拉肌肉时肌梭兴奋,刺激传入神经,增加肌肉张力;缓慢持续牵拉时,高尔基腱器兴奋,激发抑制反应,使肌肉张力降低,肌肉放松,长度增加。,技术方法,被动牵拉:手法被动牵拉、机械被动牵拉 主动抑制: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

11、缩、拮抗肌收缩 自我牵拉:自身重量,二)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日常生活活动维持了关节、肌肉、韧带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由于某些原因使运动减少,运动器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改变,导致运动功能下降。 制动、创伤、水肿、局部循环障碍等导致肌肉萎缩、韧带短缩、关节挛缩、粘连产生,从而关节活动受限。,1、关节活动技术:关节主动运动训练、关节主动助力运动训练、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2、关节松动技术,三)增强肌力、耐力与力量的训练,肌肉收缩活动是维持运动功能的重要环节。 方法: 等张训练法、等长训练法、等速训练法,依据试验和经验,增强肌力应遵循的一般训练原则:阻力原则、超常负荷原则、重复训练原则、适度原则,四)促进神经发

12、育技术,Bobath技术-重新学习正常运动模式;控制关键点,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反应。 Rood技术-利用感觉刺激诱发或抑制肌肉反应;遵循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控制能力。,Brunnstrom技术-联合反应诱发患肢运动;共同运动分离运动。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抗阻运动能增强肌力。 运动再学习技术-多练、早练更有利于功能重组;限制不必要的肌肉活动,鼓励瘫痪肢体有序、适度训练。,五)协调与平衡功能训练,运动能力必要条件:肌力、协调能力、平衡能力 随意动作:主动肌收缩、拮抗肌舒张、协同肌配合 大脑、小脑

13、、前庭、锥体外系参与调控 训练方法:单肌控制训练、多肌协调训练,平衡训练:当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致重心的位置改变时,四肢躯干出现下意识的运动以恢复平衡的反应。 训练方法:徒手平衡训练法:卧位、坐位、手膝位、立位 器械平衡训练法:平衡板、体操球、压力平衡仪,集中目标对步行障碍的训练: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速度训练、姿势转换训练,六)步态分析与训练,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概念和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作用:评定肢体伤残程度,制定康复计划;对行走功能的机制深入研究,提供治疗方案;评价康复疗效;评定假肢或支具作用。,运动学参数:步行周期、站立相、摆动相、双腿支

14、撑相 跨步特征参数:步长、跨步长、步幅、步宽、足角 时间特征参数:步速、步频、步数 常用步态分析方法 目测法、足印分析法、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步态训练方法,步行条件:独立坐能力、坐站转移能力、站位平衡能力、良好的肌力 步行前训练:肌力、ROM、协调、姿势控制、坐站三级平衡训练 平行杆内训练 辅助步行器训练 楼梯训练,二、其他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疗法优势 -没有化学药品所常有的各种副作用 -不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基本分类,-电疗法:直流电及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静电疗法等 -光疗法: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激光疗法 -超声疗法:常规超声疗法、高强聚焦超声疗法、

15、超声电疗 -冷疗与热疗 -磁疗法 -机械振动疗法,(四)光疗法 (light therapy),定义:利用日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激光)来作为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重要方法 分类: 1.红外线疗法 2.可见光疗法 3.紫外线疗法,(五)磁疗法 (magnet therapy),定义:应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生物学作用: 1.止痛 2.对CNS抑制作用 3.抗渗出和促进吸收作用 4.消炎作用 禁忌证:高热、出血倾向、孕妇、心力衰竭、极度虚弱、皮肤溃疡,(六)超声波疗法 (ultrasound),机制: 机械作用、温热作用、触变作用、解聚作用。 禁忌证:急性化脓性炎症

16、、严重心脏病、局部血循障碍、骨结核、椎弓切除后的脊髓部位、小儿骨骺部位、孕妇下腹部等禁用。头、眼、生殖器等部位慎用。常规剂量的超声波禁用于肿瘤。,(七)温热疗法 (conductive heat therapy),生物作用: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加强组织代谢;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降低骨骼肌、平滑肌及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增强免疫力。 适应证:颈肩腰腿痛、劳损、关节功能障碍、慢性炎症、神经炎、肌痉挛、冻伤等 禁忌证:恶性肿瘤、活动性结核、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功能不全、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皮肤病、婴儿等。,(八)冷疗法 (cryotherapy),治疗作用:镇痛、止血、降低体温、破坏作用。 适应证:止痛、解痉、软组织损伤、热烧伤、皮肤疾病 禁忌证:动脉血栓、雷诺氏病、系统红斑狼疮、血管炎、动脉硬化、皮肤感觉障碍。老年人、婴幼儿、恶病质者慎用,(九)水疗法(hydrotherapy),温度作用、机械作用、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