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46276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两条基本的教育规律,1、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 2、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欲速则不达”),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身心发展的概念 1、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使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 外铄论: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儿童”

2、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的内在因素(遗传、成熟)与外部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相互作用;作用的汇合点在于实践(个体积极投身实践的活动),这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力量!,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 2、阶段性:年龄特征 3、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平衡(男女发育)、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身体发展先于心理) 4、互补性:身体内部;心理与生理之间 5、个别差异性:(1)性别差异;(2)智力差异;( 3)气质差异;(4)性格差异,三、教育如何适应身心发展规律,(1) 顺序性 循序渐进 (2)阶段性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 内容,

3、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一、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年龄特征:指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 亚里斯多德的年龄划分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格塞尔的成熟理论,关注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

4、步关系。 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还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共同之处,人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孤立、封闭的 发展是一种有方向性、连续性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分为不同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各个阶段之间有一定的重合,都肯定发展的方向是不可逆的 研究只是侧重某一方面,但心理的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形成一种统一的人格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遗传成熟环

5、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身心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二、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1、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等。 2、与教育教学联系最密切的三方面认知差异: 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 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 智力差异,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突出表现在人的思维的差异性上 思维越是发展到高级水平,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学科达到中的思维水平也不同,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认知风格:就两方面而言:一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二是指个体在对事物作出反应时所使用的策略。它总是与人如何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有关。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辐

6、合型发散型,智力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力 数理逻辑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肢体运动智力 社交智力 内省智力,身心发展差异的教育意义,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受教育者不同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孔子:“各因其材” 与班级授课制的现实冲突 按生理年龄分班or按个体差异(如智龄)分班? 如何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前提、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夸大 二、成熟:前提性、可能性 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关注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同卵双胞胎爬梯的对照性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还没有达到明显的成

7、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环境小环境 多种可能性(不确定性) 积极消极两面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定向与规范:社会性规范通过教育目的、课程、教学等传递 强化与加速:学生学习的间接性、简约性、快捷性;最近发展区 即时与延时: 共性与个性: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发展个性,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促使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管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

8、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因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来看,由生理、心理与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每一个层次的活动对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和整体性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从水平上分为三层: 1、生理活动; 2、心理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性、指向性、程序性),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发现人的价值 发掘人的潜力 发挥人的力量 发展人的个性,第四节 中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主要旨在于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

9、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1)身体发展:保健和青春期教育;(2)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情意方面:培养道德理想和道德体验;(4)自我教育能力方面: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的起始阶段。(参见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任务,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各方面基本成熟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选择题(每题2分),1.教育者重视在儿童

10、发展的某一关键期对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内发论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不稳定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1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价值。 2,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_中互相作用的结果。 三、判断题 1少年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1.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作用 2.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1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如何适应这些规律的要求? 2.试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