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难点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难点问题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难点问题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集中精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脱贫攻坚的重心已转向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成效如何,直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现就针对XX深度贫困地区开展调研中凸显的难点痛点问题作简要分析如下。一、扶贫产业不成规模,脱贫质量提高难因为资金、技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深度贫困地区不少扶贫产业项目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影响脱贫质量,具体表现在:一是扶贫产业低端化、迷你化。大宗水果、鸡、鸭、猪、牛、羊等传统家庭种植养殖项目成为扶贫产业项目的普遍选择,低端化、迷你化特征明显。二是扶贫产业同质化。一些贫困地区因缺乏系
2、统科学的规划,产业扶贫项目具有高度同质化的特征。三是扶贫产业福利化。一些地方产业扶贫项目变为简单发鸡苗、树苗等,有些甚至将产业扶助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户,扶贫的产业项目“变味”为福利项目。二、内生动力激发不够,扶志难度高一是部分贫困群众对于改变现状、摆脱贫穷的主动性不够,依然存在“等、靠、要”、“不怕穷、穷不怕”陈旧观念,甚至出现“我是穷人我怕谁”、“干部干、群众看”、“已达退出标准,不认可脱贫、更不愿意确认签字”等怪象。二是当地干部综合素质、能力不足,部分干部对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硬仗,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与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所在地贫困状况不清楚,甚至把导致脱贫成效差距的主要原因
3、归于外部帮扶不力等现象。三、教育卫生事业起步晚、基础差,扶智难度高一是教师编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以XX州为例,据XX州扶贫和移民工作局数据,按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测算,20182020年全州幼儿园、中小学校建设估算投资达XX亿元,缺口达XX亿元以上,尚需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近X万名、配备幼儿园教职工近X万名;“一村一幼”教学点条件普遍简陋,辅导员劳务报酬低。学龄儿童“不进学校进寺庙”现象并不鲜见。二是卫生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2017年,仅XX州亟待建设村级卫生室XX所,急需配置必要设施、基本药品的村级卫生室XX所。四、扶贫机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难一是基层政府
4、对社会力量的内涵与外延存在认知误区,拉大了社会力量与贫困群体之间的距离。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平台不畅。在扶贫项目前期申报、中期实践、后期评估过程中,基层政府缺少平台搭建意识,导致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无门”。三是宣传工作不到位,社会参与扶贫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一些社会组织和人士认为脱贫攻坚工作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或者只是单纯给钱给物,重“帮”轻“扶”。五、工作环境不佳,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深度贫困地区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空编、缺编严重;基层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年龄总体偏大,能力素质偏低;教师医生引进难度大,以XX州为例,据XX省扶贫开发局数据,截止201X年X月,教师、医生缺口分别达XX人和
5、XX人。现有人才留不住、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教育、卫生、建筑、农林牧水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紧缺。六、现行政策法规存盲点,特殊贫困人口脱贫难一是自发搬迁户。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存在高寒山区农户向自然条件较好的市县自发搬迁的现象,受语言、文化、技能等影响,搬迁群众很难适应、融入当前的生活环境,稳定就业缺乏竞争优势。加之部分地方缺乏对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规划扶持,贫困户靠自己实现就业增收困难较大。二是失依儿童。在大小凉山彝区还有相当多的“失依儿童”,教育、医疗等得不到保障,脱贫挑战非常大。三是深度贫困地区还有不少“黑户死角”,多生超生问题突出。七、制约稳定脱贫因素多,脱贫奔康长效机制构建难一是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二是精神贫困往往与物质贫困相伴相生。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与愚、病、毒等社会问题叠加交织、“多因一果”。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影响,多生超生问题突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等陋习依然存在。三是 “输血”式扶贫较多。当前深度贫困地区帮扶举措以政策式“输血”扶贫较多,一旦这些政策举措退出或力度减弱,已脱贫人口随时有返贫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