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330239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第十讲 三十年代小说五沈从文(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五) 沈从文,四姐妹分别嫁给了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汉学家傅汉思,京派与海派,关键一 京派不是京味 关键二 京派不是单纯的地域性的概念 关键三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参考书目: 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京派的成员,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如周作人、废名(冯文炳)、俞平伯等; 二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和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有较密切联系的作家,如梁实秋、凌叔华、沈从文等; 三是清华、北大、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的教授学者,包括一部分崭露头

2、角的青年作家,如朱光潜、何其芳、李健吾、萧乾、李广田等人。,京派的主要阵地,骆驼草(周作人编辑,1931年创刊) 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编辑,1933年接编) 水星(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编辑,1934年10月编辑) 文学杂志(朱光潜编辑,1937年5月),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文化边缘(1),第一,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已经从北京转到上海,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变得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文化边缘(2),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

3、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崇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文化边缘(3),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京派文学的共同特点,1、题材的乡土化和平民性 与他们的文学态度有关。他们出于对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

4、性和商业性的不满,有意识地采取一种回避时代潮流、回避现代文明、回避时尚的态度,转而从文化的而不是政治视角来表现已经被人们所淡忘的乡村生活和民间生活,注重以传统的和民间的道德重写人生。 与他们的怀旧情绪有关。他们对原本并不美好的宗法制农耕文明的理想化处理,与他们对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明的格格不入才促使他们认真地去挖掘乡土中国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与他们的人生态度有关。他们不但有受人尊重的地位,而且还有受人敬仰的知识和修养,他们对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看得很透也很淡。他们在审视的态度中含有批判,书写人生之“常“与“变“。因此,既可以说是在时代变革之外寻求自足,也可以说是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来抵抗

5、现代文明和文学的堕落。,2、审美趋向上的从容和节制 他们生活在都市却热衷于以自己童年和乡土生活题材,在怀旧的情绪中去品味生活、挖掘诗意。 与快速时髦的都市文明的疏离,与缓慢古雅的乡土生活的亲近,必然产生平和的创作目标和从容的写作态度,也必然会以和谐、圆融、静美的境界为自己的美学理想。,京派偏重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 泛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诗,特别是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因此,又译为“田园诗”。 田园诗最主要的特征,并不是主观理想,而是对现实的回避态度,是因为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对古代单纯简朴生活的幻想。 在艺术上,牧歌或田园诗则强调抒情性手法的运用,具有悠长、舒缓、优美的特点

6、。 文体上创造出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抒情体小说 把写实、记“梦”、象征结合在一起,使小说具有抒情写意的特点 语言的简约、古朴、活泼、明净,3、文体风格的抒情体格式,京派的作家,小说: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林徽因、汪曾祺等。 散文:废名、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芦焚、吴伯萧等。 诗歌: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汉园三诗人”)、林庚等。 戏剧:李健吾、林徽因等。 理论:朱光潜、李健吾(刘西渭)等。,“京派的鼻祖”废名(冯文炳) 作品风格: “理趣”、“禅趣”和“涩味”; “平和与讽刺” 代表作品: 纺纸记、菱荡、桥、莫须有先生传,海派的构成,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

7、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 一是左翼文学; 二是新感觉派文学;(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旧鸳鸯蝴蝶派主要以一直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的周瘦娟、张恨水为代表,而新鸳鸯蝴蝶派则以原来的新文学作家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也有人把后来于40年代崛起的张爱玲作为新鸳鸯蝴蝶派的后起之秀,即海派的新代表。 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1、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描写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人们精神的寂寞、疲倦和堕落的心理 。 2、描写手法上的情节的淡化与人物感官的体会与意识流 。 3、结构上以多线索并进为主,大幅度跳跃,语言上跳脱,音节短促

8、,收放自如。,“海派”的创作特点,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九期发表文学者的态度 1933年12月1日苏汶在现代4卷2期上发表了文人在上海,从人的基本生存的角度,为上海作家进行辩护。 1934年1月沈从文发表论“海派”一文。 鲁迅 “京派”和“海派”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注意: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使用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

9、态度;而鲁迅在“京派”与“海派”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则是使用的狭义概念,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因此,沈从文与鲁迅所说的“海派”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概述,一、生平与创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人,身上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血统。祖父沈宏富行伍出生,官至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是一个想当将军的下层军官,母亲黄英是当地唯一的贡生的女儿。,沈从文只上过五年小学,14岁进入土著部队。 1922年,在军队中混了近6年的他只身到了北京。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8年初由北京移居上海。 1931年赴青岛大学执教。 抗战爆发后辗转来到昆明的西南

10、联大任教。 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解放后停止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写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1928年后,他连续出版了雨后及其他、入伍后、阿丽思中国游记、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旧梦、虎雏、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八骏图、新与旧等,他一生中的30多个集子大都出于这个时期。 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二、创作分期,1、创作前期:1924年1927年,主要写到北京后的碰壁、遭遇,受到的冷眼,主要是对生活的回忆,重在叙述人生经历。喜悦的、甜蜜的和厌恶的、憎恨的两种感情倾向都有。 2、创作中期:1927年1931年

11、。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文学创作自觉期的转折期。题材范围广,个人经历,乡村、都市都写。柏子、萧萧、烟斗、绅士的太太等 3、成熟期:1931年1947年。视野所关注的是整个社会人生,但以湘西世界为主。边城、长河等代表作问世。,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他竭力维护文学的纯粹性和严肃性,坚决反对文学的党派性和商业性。在小说创作中,对都市中的现代文明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精心建造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 在小说的抒情诗手法和田园诗风格方面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与左翼文坛注重于社会历史的“变”不同,也就是左翼更多的从变化的社会历史入眼来反映社会,沈从文却致力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认为“一个伟大作

12、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表现人性之常的创作宗旨,决定了他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即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新人生。他在创作中高扬着这种道德意识去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创作心态 湘西(206) 乡下人 都市 (205),三、小说主要特点,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湘西系列小说) 柏子、萧萧、边城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他所要表

13、现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和蛮悍粗野,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变与不变中的小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普通人坚韧顽强的求生努力,写的是下层民众世代相传的命运与人生形式。 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觉的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2、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系列小说)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沈从文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庸俗与自私,而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

14、态,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 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解体的忧虑,从另一个方面探索民族文化的建设理想。,3、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惆怅和淡淡的忧郁情怀。 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与深刻的情感内涵的结合,小说的叙述呈现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边城的叙述方式是沈从文叙事的代表作品,4、小说悲剧意识的呈现和悲剧文体的创造: 抒情外表下的情感型心灵化的悲剧。在抒情的叙述中,逐渐累积悲剧的情绪,在一种情绪中传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悲剧

15、性认识。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将读者的情感和情绪慢慢的融入到作者的叙述中去,在不经意间将读者的思想统摄到作者的生命体验中,感染和打动读者。,第二节 边城,边城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中,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京派批评家李健吾称它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认为它“一切是谐和”,“一切准乎自然”:“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对于“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是“一副可口的良药”,一、故事梗概 1、人物: 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顺顺、团总及女儿、老马兵。 2、情节主线

16、: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演变。,3、主要矛盾冲突:两组人物关系及两种爱情选择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要矛盾冲突。 A、傩送翠翠天保 走车路(请人说媒提亲) 走马路(唱歌求爱) B、翠翠傩送团总女儿 要碾房(其经济效益 “顶十个长工干一年”) 要渡船(“一个光人”),二、主题: 文化风俗说; 爱情悲剧说; 生命人性说。 (三种说法不矛盾,可以看作互补),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了偏重自然的美的人性,以此作为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和自己建设人性的理想。 作品具有田园牧歌风味:清新文字,宁静乡舍,葱老竹林,古朴生活,纯洁人情。,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