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17521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_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教 学 要 求: 1 掌握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类型。 2 掌握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的双抗夹心法及间接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3 熟悉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常用试验方法。 4 了解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免疫学诊断即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确定疾病相关因子、监测疾病过程、判断疗效及预后,涉及对疾病相关因子的诊断和辅助诊断,以及检测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第一节 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抗原的抗原决定基与抗体的结合部位之间的结构应具有互补性,二者相互结合后,在适宜条件下,可出现可见反应。,免疫学诊断,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2、 (一)高度特异性 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的专一性。它是免疫学诊断的重要基础。 1 亲和力(affinity):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 2 亲合力(avidity): 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 3 抗血清: 4 一抗: 5 二抗:,(二)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 抗原、抗体比例适合时,在适宜的盐浓度下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反应物(凝集物或沉淀物)。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主要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稳定,但在适当条件(如低pH、高浓度盐、冻融等)下可解离开,各自的生物学特性不发生改变。根据此特点,可利

3、用亲合层析法纯化抗原或抗体。,(四)抗原抗体反应分两个阶段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 温度:适当的温度可增加抗原与抗体分子碰撞的机会, 加快二者结合速度。不宜过高过低。 2 电解质:可使IC复合物失去电荷而凝聚,出现可见反应。常用生理盐水稀释抗原或抗体。,3 酸碱度:最适pH68,否则可出现假阴或假阳性结果 4 抗原和抗体性质: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是关键,初次应答抗体亲和力低,单克隆抗体亲和力低;抗原理化性质、抗原表位多寡等。,第二节 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根据抗原的性质、出现结果的现象、参与反应的成分不同,可将检测抗原抗体反应分为下列几类: (一)凝集反应(agglutinati

4、on)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宜电解质下形成肉眼可见凝集物的反应。,1. 直接凝集:玻片和试管凝集 2 间接凝集: 正相间接凝集和反向间接凝集。 补充介绍: 3. 协同凝集:以SPA为载体的反向间接凝集。在微生物检测中常用。 4.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二)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血清蛋白质、细菌裂解液或组织浸液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电解质存在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反应。 1 单向免疫扩散 (single immunodiffusion) (1)特点:定性定量试验 (2)用途:可用于测定血清IgG,IgM,IgA和

5、C3等的含量 (3)原理: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含量呈正相关。 (4)操作:铺板 打孔 加样 放湿盒 看结果。,2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sion) (1)特点:定性半定量 (2)用途: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组成和多抗原相 关性分析。 (3)操作:铺板 打孔 加样 放湿盒 看结果 。,3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补充介绍) 其实质是将双扩与电泳相结合。 (1)特点:定性试验 (2)用途:主要用于病原微生物抗原的定性检测。 (3)操作:铺板 打孔 加样 电泳 看结果 。,4 免疫电泳 (immunoelectrophoresis) 也是将电泳技术与双向免疫扩散结合的一种技

6、术,先电泳后双向免疫扩散(见图) 。,5 免疫比浊 (immunoephelometry) 在一定量抗体中分别加入递增量的抗原,经一定时间形成IC,液体浑浊,用浊度计测反应体系的浊度,据标准曲线推算样品中抗原含量。,(三)免疫标记技术 P232 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等标记抗原或抗体后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提高检测灵敏度、快速、可定性、定量,定位等。,免疫荧光标记技术,1 免疫荧光法 可对标本中的抗原进行鉴定和定位。常用的荧光素有FITC和PE,前者发黄绿色荧光,后者发红色荧光。 用途:可用于检查细菌、病毒、螺旋体等的抗原或抗体,帮助诊断传染病;也可用于鉴定免疫细胞的CD分子,检测AID的抗核抗

7、体等。,(1)直接法:缺点是每检查一种抗原必须制备相应的荧光抗体。 (2)间接法:敏感性比直接法高,制备一种荧光二抗可用于多种抗原的检查,但非特异性增多。,2. 免疫酶测定: P231 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相结合。敏感度可达1ug/L,甚至1ng/L。常用的标记物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等。 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用酶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中或细胞表面的抗原。,免疫酶标记技术,(1)ELISA: 双抗体夹心法:用于检测可溶性的特异性抗原。 操作基本步

8、骤:用已知抗体包板 洗涤 封板 洗涤 加入待检标本 洗涤 加酶标抗体 洗涤 加底物显色 结果观察。,免疫酶标记技术, 间接法:检测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增加。 基本步骤:用已知抗原包板 加入待检 标本 加酶标二抗 加底物显色 观察结果。,P232,(2) BAS-ELISA: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 BAS), 放大系统。 (3)微粒捕获酶免疫分析技术:用于检测微量可溶性抗原。 (4) 酶免疫组化法: 对抗原进行定性、定量、定位检测。 3 放射免疫测定法: 敏感度可达pg水平。常用于检测微量物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吗啡、地高辛药物和IgE等

9、。,4 免疫印迹法:P233 又称Western-blotting,用于蛋白质检测。是将凝胶电泳与固相免疫结合,把电泳分区的蛋白质转移到固相载体后,再用酶免疫、放射免疫等技术测定。常可检测多种病毒的抗原或抗体。见P234,第三节 免疫细胞的测定,淋巴细胞是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检测其数量和功能是了解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手段。 一 淋巴细胞的分离 常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除去红细胞、粒细胞而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经吸附除去单核细胞而得到淋巴细胞。若要分离T细胞,可用尼龙毛柱、抗CD3单抗、E花结试验等分离。,二、免疫细胞细胞的鉴定 根据细胞的某些标志,采用免疫荧

10、光法、磁珠分离法、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可确定细胞不同类型和比例。 (一)T细胞功能测定 1. T细胞增殖试验 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等丝裂原及抗CD3单抗等能非特异性激活培养的T细胞,使其转化成淋巴母细胞的试验。,淋巴细胞功能测定,在该增殖过程中,细胞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细胞形态改变。也可检测特异性抗原致敏的T细胞。 (1)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该法灵敏、可靠,应用广泛,但需特殊仪器(液体闪烁仪),易有放射性污染。 (2)MTT法:该法操作简单,无放射性污染,但敏感性相对较差。,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 细胞毒试验: Tc、NK细胞对靶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可根

11、据待检效应细胞的性质,选用相应的靶细胞。 (1)51Cr释放法:用51Cr标记靶细胞,记数仪测定释放的51C活性。 (2)MTT法:其原理与增殖试验相同,但甲 生成量与靶细胞溶解破坏水平呈负相关。 (3)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细胞受损致膜通透性改变,乳酸脱氢酶释放到培养液中。,3 细胞因子检测: CK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鉴定分离的淋巴细胞,监测某些疾病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三种: (1)ELISA法: (2)生物活性测定法: (3)聚合酶链反应(PCR):,淋巴细胞功能测定,4 皮肤实验 正常机体对某种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后,用相同抗原做皮肤试验时出现以局部红肿为特征的DTH。细胞免疫正常时出现阳性反应,细胞免疫低下则呈阴性反应。 该方法简便,可帮助诊断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及免疫缺陷病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二)B细胞功能测定 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检查B细胞的数量与功能是确定体液免疫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 1 B细胞增殖试验 2 抗体形成细胞的测定:吸附有特异性抗原的SRBC与抗体形成细胞分泌的Ig特异性结合后活化补体,溶解SRBC。又称溶血空斑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