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16793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5.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与心理健康课件(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田丽丽,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5,“包养网”:女董事长 人气最高,婚恋观与社会道德,“闪婚” “闪离” “试婚” “试离婚”,4,婚恋观与社会道德,马诺:“宁可在宝 马里哭,也不愿意 在自行车后笑 ”,大学生不反对一夜情折射性道德混乱,2009年11月28日新京报报道:调查首都5000名大学生,近8成不反对“一夜情”。有些女大学生,甚至将打胎,人工流产作为自己的避孕方法。甚至少数大学生,坦言自己有多性伴和买卖服务的行为。 (来源:http:/ 刊集团等机构联合组成调查小组。以中山大学、华南 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0所 高校大一

2、到大四年级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 形式进行调查,历时3个月完成。问卷主要调查广州 地区女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与就业,交往与情感,婚姻 与人生、消费等四大方面的价值观。实际发放问卷 1100份,有效回收992份。,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7,婚恋观: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可以分开。对于和男朋友将来结婚的预测,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占22.4%,43.6%没把握,7%认为根本没可能;59.2%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超过总数的一半;57.6%则愿意选择 “潜力股”结婚对象。,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8,逾9成女大学生认同同居 近4成女大学生有意嫁“铁

3、饭碗” 1成女大学生表示一生只爱一人 有约两成女大学生认同师生恋并有兴趣尝试师生恋 近4成认为改变人生最重要的是人脉资源 就业观:外在形象重要(美貌捷径) 男生更能接受第三者 大学恋爱可提升自己,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诚 信,诚 信,考 试 作 弊 考 验 大 学 生 诚 信,三名大学生救起的是社会道德,湖北荆州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 身的三名大学生出自道德自觉的舍己 救人行动,在感动中国的同时,引出 了一场“救人值不值”的讨论。,12,品德和道德的区别 所属范畴不同:个人;社会 反映的内容不同:反映的是社会道德;社会行为规范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第七章 学会德育:

4、大学生品德的培养,13,品德和道德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化 社会的道德风气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第七章 学会德育:大学生品德的培养,14,品德的心理成分及大学生品德培养,道德概念内化 将道德知识转变为信念 发展道德评价能力,道德 认知,道德 情感,道德 意志,道德 行为,掌握道德行为方式 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知情结合 以美育情 真情感化 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树立观念和榜样 磨练道德意志 培养抗诱惑力,15,梦想迅即实现 形式多样 选手尽情展示自我才华 观众情绪尽情宣泄 节目充满悬念,超女”、“快男”现象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迪,16,青

5、年文化的引导(寻找青年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吸引教育对象的参与(大家一起玩) 发挥网络传媒的威力 更新榜样教育的观念(偶像和榜样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他们其实是一个蜿蜒的连续体,偶像有榜样的成分,榜样也有偶像的光彩) 提高德育的艺术性(目标分解;多样化;悬念刺激),超女”、“快男”现象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迪,17,第八章 促进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18,心理健康概述,19,据北京一所理工大学的调查披露:每届有5%的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2%至3%的学生可能会退学和被开除学籍,大约有40%的学生出现不及格门次,15%至20

6、%的学生会拿不到学位证书。 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一组数据,20,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衰弱、恐怖症、偏执狂等成为当今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 33.3。,一组数据,21,广东省近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分布,22,2005年的数据,2005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116起,其中83人死亡,33人

7、存活,自杀死亡率71.6%。2001年至2005年,对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共有281名大学生自杀,其中209人死亡,72人存活,自杀死亡率74.4%。,23,男生多于女生。2005年,自杀的男大学生为64人,女大学生52人。男生和女生的自杀死亡率分别为71.9%和71.2%。 理科生多于文科生,计算机专业最多。2005年,自杀大学生的学科分布为理科52人,占44.8%,文科大学生41人,占35.3%,理科生比文科生高约10个百分点。按学科分布,计算机专业最多,7人,其次为机电工程、体育、英语和中文各3人,再次是法学、数学、物理、信息和医学专业各2人。,24,本科阶段学生最多。2005年自杀大

8、学生中,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达53.4%。其次为硕士生(12.1%)、专科生(8.6%)和博士生(6.0%)。 分年级来看,无论是专科、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阶段,高年级学生的自杀人数均多于低年级。,25,2005年,共有23个省份报道大学生自杀事件,自杀人数在两位数以上的有广东和安徽等3个省份,赣、桂、琼、滇、藏、青、宁、新等8省区未见报道。 媒体报道的发生大学生自杀的高校有100所左右,指明校名的有50所。按各高校自杀人数排序,华南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排在前列。,26,广东省大学生自杀方式的分析,27,广东省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28,学生自杀风险因

9、素的评估,抑郁、自杀意念、自杀准备、绝望感、自杀认同和生命认同感。 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自杀风险密切相关。 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缺陷与不良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29,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3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包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教育。,31,1994年中共

10、中央加强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8月教育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 2001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2年5月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2002年8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4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近年来政府与教育部关于加强心理

11、健康教育的文件,3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1948,WHO)。,健 康,33,心理健康:指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人的价值能够实现。 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标志,34,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分析: 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有没有主观不适感 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心理健康的标准,3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 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 善;自我

12、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 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36,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健康和疾病不是对立的双方,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健康与否关键看健康和异常两方面行为的频率和程度,健康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心理健康只能反映某一时间内的特定状态,37,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和程度的差异。,疾病 心理正常 健康 图1 心理健康状态模式,心理 健康,心理 问题,精神 疾病,被动或被强制求诊,对自己的病患无自知力,有妄想,行为异常。,由现实因素引起,时间短,问题局限,未泛化;无人格与思维障碍;社会功能良好。,有不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有人格改变。,刺激事件强烈,反应剧烈,内容泛

13、化,伴躯体化症状,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从心理健康到精神疾病的连续分布,人格完整 知情意统一; 主客观一致,神经症,边缘 状况,严重心理问题,有特征性的临床相,社会功能尚可,自知力充分,有一定的人格特质。,39,心理问题的等级,心理 疾病,心理 障碍,不良 状态,健康 状态,40,心理冲突(不良状态):轻微心理异常 1.时间短暂: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一般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

14、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41,心理障碍: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其特点: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

15、能表现很正常。,42,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43,心理疾病: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

16、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44,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45,3.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4.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