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

上传人:高远 文档编号:8831666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公开课优质课件推选——《方山子传》(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山子传,执教教师:XXX,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1,导入设计:,方山子传,北宋苏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 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解题,(1) “传”,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体。从写作的角度可概括为三种:别传、自传和合传(详见课本点击链接)。 (2)方山子:原名陈慥,字季常,凤翔知府陈希亮之子,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本文抓住方山子最突出的特点“异”,为他写了这篇传记。在文中

2、,作者明确表示对方山子行事“耸然异之”,并描写了多个生动的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 “河东狮吼”男主人公。,写作背景,苏轼在方山子传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披货,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闾(l)里 谪(zh)居 陈慥(zo) 著(zhu)帽 矍(ju)然 奴婢(b) 岐(q)

3、亭 精悍(hn) 勋(xn)阀(f) 傥见之与(tng),疏通课文,A(第一段) 宗 折节 遇 遁 庵居 闻 著 遗像,再读课文,分工合作,解答字词,B(第二段) 适见焉 矍然 所以 堵 萧然 妻子 自得,C(第三段)耸然 异 念 使酒 十有九年 从两骑 马上 今几日耳 精悍,D(第四五段) 世有勋阀 使 显闻 与公侯等 无得而然 岂哉 异人 阳狂,A(第一段) 宗 折节 遇 遁 庵居 闻 著 遗像,(第一段)宗:以为宗,效法,尊崇 折节:改变志趣 遇:遇合,指得到重用 遁:隐居 庵:名作状,在庵中 闻:通消息,来往 著:戴 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B(第二段) 适见焉 矍然 所以 堵 萧然 妻

4、子 自得,(第二段)适:恰好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所以:的原因 堵:墙,内壁 萧然:萧条的样子 妻子:妻子儿女 自得:怡然自乐,C(第三段)耸然 异 念 使酒 十有九年 从两骑 马上 今几日耳 精悍,(第三段)耸然:惊奇的样子 异:以为异,认为很奇怪 念:回想 使酒:因酒使性 有:通 “又” 从:使跟从,率领 马上:名做状,在马上 今几日耳:至今才过了多少日子啊 精悍:英气勃勃的神色,D(第四五段) 世有勋阀 使 显闻 与公侯等 无得而然 岂哉 异人 阳狂,(第四五段)世有勋阀:世代功勋之家 使:假使 显闻:显赫的名声 等:相同,一样 无得而然:没有缘故就这样 岂哉:表反问,怎么是呢? 异人

5、:奇人逸士 阳狂:假装疯癫,探究案,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 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 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而是顺叙、倒叙、插叙,变化多姿,舒卷自如。,第二课时,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6、,再读课文,分工合作,翻译句子,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堵” “而”和“妻子”的翻译)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的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余”“马上”“谓”的翻译)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然而他都抛开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怎么是没有缘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 无得”

7、的翻译),“由一个人引发的一篇文章”,带着思考学文章,苏轼写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何写这个人?,思考第一个问题: 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众人拾“材”火焰高,方山子何许人也? 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陈慥,季常,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一、读课文,晓其意,何为而在此? 俯而不答,仰而笑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皆弃不取

8、,独来穷山中,二、抓细节,探人物,思考讨论一: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从文中找出语句说明,并加以概括。,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异,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二、抓细节,探人物,总结: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思考讨论二: 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涵 意: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

9、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二、抓细节,探人物,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向往 赞肯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本文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思考讨论三:这篇课文隐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通全文,明情感,四、拓展探究,方山子对于他的不遇,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同时,面对挫折,苏轼又是选择怎样的人生?,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坎坷仕途终不悔,方山子,苏 轼,用简短的话语概括方山子和苏轼两人的人生态度,不屈己志,坚持到底,不屈己志,归隐

10、避世,面对这两种人生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内心坦然,积极生活,笑对人生!,随堂练习,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A,解析: B.惊奇的样子; C.嗜酒; D.遗留下来的样式,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 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 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与 : 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纵马奔跑,解析:D.“驰

11、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D,3下列每组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余既耸然异之 他植者则不然 C 晚乃遁于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呼余宿其家 其皆出于此乎,A,解析: A .连词,表递进 B.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C. 介词,在介词,比 D . 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

12、皆有自得之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晚乃遁于光、黄间 A B. C. D. ,C,解析: 是描述他的“侠”,5、下面均能表现方山子的一生“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闾里之侠皆宗之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B C D,D,6.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

13、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D,翻译下列句子:,(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作业,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个地方的缘故 。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的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4) (他)都放弃不

14、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参考译文,补充材料 弘一大师,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在

15、俗时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时是一个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后半生成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门高僧。他被林语堂誉为那个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也因为其剧变的人生轨迹,而被世人视作是一个传奇。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这是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