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中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15426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X 页数:71 大小:10.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中医)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针灸学(中医)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针灸学(中医)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针灸学(中医)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针灸学(中医)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中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中医)(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基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 胡静,2019/4/23,3,沿革,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 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 的八条经脉 ,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

2、,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阴跷脉 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

3、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 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阴维脉 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自然创造了曲线,人创造了直线。 汤川秀树自然与人,腧穴,腧穴

4、的分类,十四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份。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名称概括的腧穴,称为特定穴。,是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根据穴位的位置、穴性、主治作用等方面的相类特点而对十四经中部分穴位再归类、再命名总结出来的。,四肢部: 躯干部: 混合分布于四肢及躯干部:,五输穴,郄穴,下合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水沟 DU26 Shu g

5、u,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合谷 LI4 H g,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足三里 ST36 Z sn l,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三阴交 SP6 Sn yn jio,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后溪 SI3 Hu x,定位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第一节:按揉攒竹穴 第二节:按压睛明穴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第四节:按揉太阳穴 刮上眼眶 第

6、五节:按揉风池穴 第六节:揉捏耳垂 脚趾抓地,内关 PC6 Ni gun,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灸法,针法的分类,毫针,提针与插针结合,对穴位上提 下插的操作方法,提插法,多用于四肢穴位,提插法,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捻转法,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捻转法,返回本节,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 闷、汗出肢冷、脉微弱;血压下 降、不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晕 针,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拔罐 cupping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施术前准备,消毒 罐具 玻璃罐消毒液浸泡 刺络拔罐消毒药液浸泡10h 竹制罐具煮沸 部位:一般不需要消毒。 医者:肥皂水清洗。,火罐 闪火法 投火法 水罐 抽气罐,吸拔方法,针罐法 在毫针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罐。 刺络拔罐法 在用皮肤针或三棱针,再行拔罐、留罐。,请谈谈你眼中的针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