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831442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川一中 2011 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 B 项,一般“古诗”没有这种作用,应该是指诗经。2C c 项,指代对象错误, “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3D D 项,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中国的山水风光。4、A、雄:难以(程度副词)5、C、。 (说的是况钟被启用,说的是两人用心帮助百姓。说的是平思忠的廉洁。 )6、C、应该是让平思忠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7、 (1) 、苏州地区赋税繁多劳役沉重(1 分) ,豪强猾吏(1 分)舞文弄墨以奸求利(1 分) ,是(1 分)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句意顺畅(1 分) 。(2)

2、 、况钟主持政务,细心而且周密(1 分) 。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1 分)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1 分) 。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1 分)时行奸作伪。句意顺畅(1 分) 。8、 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

3、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 2 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 3 分。意思对即可。)9、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

4、,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10.(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1.(1)B 3 分 C 2 分 A 1 分(D.“畏惧生命衰老”没有根据。E.每个亲历者都会记忆犹新,但不是每个人都如冯骥才一样能够记得那么仔细:公历,农历,星期,干支纪年全记住。 )(2)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3) (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

5、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 (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 (意思对即可)(4)本题为开放性题,只要学生能够通过一个城市的街区与建筑,一个人的照片、物品、老歌、老曲,日历等等载体谈出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体验,言之有理,有据就可。本题也是第三题内容的拓展和升华。12.(1)B(3 分)E(2 分)C(1 分)其它选项不得分。【解析】A 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史铁生作为人的真实,选项对原因的理解有误。D 项:

6、作者对照了自己和史铁生,但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选项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有误。C 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选项的逻辑关系比较牵强。E 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的超越了生命的苦难,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史铁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选项的表述不够严谨。B项完全符合文意。(2)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站不起来但是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 (2 分)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知道生命意义的人。 (2 分)史铁生是一个面向真

7、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 (2 分)【解析】本题属于筛选信息概括题。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3)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 (2 分)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分)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唐地步。 (2 分)【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写作意图分析作用题,在文段这个事例的前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强调。相关语句很容易找出,设题意图在考察学生的分点概括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4) “残疾”: 史铁生是一个罹患残疾但

8、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 (2 分)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没有麻痹麻醉自己。 (2 分)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只在于心灵的伟大。 (4 分)“生命”: 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 (2分)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自己的思索给生命找到了意义。 (2 分)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依然可以在生存的夹缝中让自己快乐。 (4 分)“有无”: 生命中有了苦难,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快乐。 (2 分)史铁生罹患残疾失

9、去了行走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但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 分)有和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决定有和无终极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与思考。 (4 分)【解析】本题属于文本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探究题。题干中结合全文的要求,是指答案应该先总结文本中这三个词结合于史铁生的含义。题干中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13. C(A“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当用“不以为意” 。B“始作俑者”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这里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合理,但不能说是做坏事。D

10、“目无全牛” 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本句误解为支离破碎意。 )14. C (A杂糅。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问题” 。D “宣读”与“任命”不搭配。 )15、D(“传统艺术”后,应该选,紧跟后面具体说明书法的特征,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强化书法的特征,为逻辑严密的小语链)16作家与作品对应,得 1 分;仿写内容与作品相符合的 2 分,句式(什么也,唯有)符合要求,得 2 分;没有作品名称不能得分;如果仿写内容与作品名称无关,不管句式如何均不得分。17.依次是:但 就 尽管 还是 于是(每空 1 分)作文.18.审题立意角度提示:(1)要保护、鼓励儿童的创造力;(2)应试的种种束缚对儿童创意力

11、的伤害;(3)创造与规范的关系;(4)创造与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矛盾;(5)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品质,促进其创造力的形成;(6)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长远,解放思想,抓住良机,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7)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非功利性的;(8)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等等。附参考译文: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 吕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来又升 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恰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 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的空缺。况 钟由于得到尚书蹇 义、胡

12、 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理的地方。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 务时,群吏 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 图去办。群吏非常高 兴,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几天某件事应该办,你 们阻止我;某件事不 该办,你 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 该处死。 ”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于是况钟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事情有不利于老百姓的,就立

13、即上书朝廷讲明。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 都协助大力办成。所 积累的救 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 赋。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 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 行奸作伪。 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当初况钟为吏员时, 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 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邀请拜见他,对待他礼 节非常恭敬,并且 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 罢了。 ”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 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 请求他留任,朝廷 为此下 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 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像他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