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306181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课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冲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的电刺激 实验,坐骨神经上的兴奋传递,“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的未受刺激状态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形成(1)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细胞膜内的K+浓度较高(30倍),膜外Na+浓度较高(10倍),静息电位的形成(2)静息状态下的离子通道开闭,静息状态下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静息电位的形成(3)K+的电位平衡,K+离子以“浓度差”为动力涌出细胞(易化扩散),膜内外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阻止 K+ 继续涌出,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产生的动力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动力达到平衡,动作电位的形成(1)受阈上

2、刺激时的离子通道开闭,神经纤维受超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时K+通道关闭,Na+通道开放,动作电位的形成(2)去极化过程和反极化状态,Na+离子以“浓度差”为动力涌入细胞(易化扩散),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差”阻止 Na+ 涌入,促使Na+内流的浓度差和阻止Na+内流的电位差达到平衡,动作电位的形成(3)复极化过程和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迅速关闭,K+通道再次打开,K+ 因“浓度差”涌出细胞,直到细胞再次达到“外正内负”状态时因为电位差达到平衡,动作电位小结(1)各阶段离子通道的开闭,动作电位小结(2)各阶段电位变化,(动作电位),为极化状态 +为去极化过程 为复极化过程 为超极化,超极化状态和

3、钠钾泵,复极化结束后,已经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时扩散到了细胞内,一部分K+在复极化过程中扩散了到细胞外。 此时细胞膜上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泵出膜的同时把流失到膜外的K+泵回膜内, 最终恢复兴奋前的离子分布的浓度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受刺激部位和未受刺激部位在膜内外均有电位差并形成局部电流,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上刚发生兴奋的区域有一段时间的不应期,无法马上激发新的动作电位,因此兴奋向两端传递,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离体神经中间刺激双向传递,机体中的神经受到的刺激均来自树突端单向传递,双向传递,神经纤维不同区域在“某一时刻”的电位情况,动作电位在

4、“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肌肉接点(突触)的结构,突触的兴奋传递,动作电位传递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其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电化学电,突触的兴奋传递,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离子通道)接受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Na+通道打开突触后膜去极化,抑制性神经递质Cl通道打开突触后膜超极化,单向传递,神经递质的作用终止,回收型终止,分解型终止,动作电位在突触中的传递异常,神经递质回收机制被破坏突触后膜连续兴奋,神经递质接收机制被破坏突触后膜无法兴奋,反射及结构基础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也必须具备五个部分,反射弧中的多种神经元,反射弧中的信号传递,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

5、递方向辨别,大脑分成结构和功能对称的左右两部分,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皮层中的言语区,大脑皮层中的运动区,用电刺激法观察到大脑皮层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有密切关系;刺激这些区域能引起对侧一定部位肌肉的收缩。这些区域称为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大脑皮层中的躯体感觉区,运动区和体表感觉区相似的特点: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和感应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的支配主要是双侧性的。 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其安排大体呈身体的倒影,而头面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躯体的代表区也愈大,例如手和五指的代表区很大,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同等大小。,大脑皮层中功能区的特点,体温调节的过程,对寒冷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对炎热的调节仅有神经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