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83030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势在必行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 2006 级 1 班 杨栋 13206006近二三十年来,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金融日益全球化、自由化、电子化、网络化,金融市场呈现一体化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均在不断进行各类金融创新,其特点之一是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投资、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商业银行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发展混业经营,使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已经加入了 WTO,中国银行业今后应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是坚持目前的分业经营还是顺应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首先必须

2、回答是为了什么,即行为的山发点。如果金融机构的产权不明晰,监护人不落实,利益机制建立不起来,即使是分业经营也会产生混业经营的负效应;而且,假定说混业经营是合理的,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棍业经营不等于没有主业、没有限制、没有防火墒。一、混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及优势混业经营制度,即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如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业务、短期信贷与长期信贷业务、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不作或很少作法律方面的限制。银行业务领域多元化。混业经营一般又可分为两种模式:德国式的全能银行制与英国式的全能银行制。德国式的全能银行制存在于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在这些国家,不存在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的法律条文,商业银行可

3、以在单一的法人实体下从事全部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与保险业务。并且,商业银行还可以拥有相当高份额的丁商企业的股票。英国式的全能银行制存在于英国及其与之有密切联系的若千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英国式的全能商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但与德国式的全能银行制比较,该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1)须设立独立的法人公司来从事证券业务;(2)并不倾向于持有工商企业股票。走向混业经营模式的美国银行接近英国式全能银行,大都采取银行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在日本,银行控股公司是被反垄断法明文禁止的,直至1998 年这一条款才被取消。日本独特的主银行制度使日本银行持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企业股票。不论何种

4、模式的全能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有以下显而易见的优势:()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强。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为银行的金融产品开发和业务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使其能及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调节口身的经营管理活动:加强金融创新,拓宽业务范围,增强市场竞争力: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平衡发展的资产组合,以及证券市场和借贷市场的互补性,利息收益和非利息收益的互补性,使得银行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而且当银行一部分业务亏损时,可由其他部分业务的盈利来补偿,使银行经营更加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全能银行的这种“内在稳定”的

5、特征同时降低低了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2)全能银行能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成为“金融百货公司”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它通过内部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和外部集团之间的相互持股,发挥整体优势,设计出满足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组合,并以全能银行的一个窗口,向顾客提供包括存贷款、投资、发债、资产管理、咨询、抵押、保险等内容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降低了信息搜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不但使单个银行盈利能力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了。(3)全能银行拥有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一方面,全能银行模式有利于形成银企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由于全能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全面,双方都不会轻易破

6、坏双方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建立一种双方内在的守信机制,这是一种建立在市场及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持久信用机制。另一方面,因为可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持有或承销工商企业的各类有价证券,甚至作为股东代理机构行使股东权利(如德国、日本的银行) ,银行与公司客户之间建立了紧密持久的联系。二、分业经营模式的弊端与混业经营模式相比,分业的模式却明显地存在着许多弊端:分业人为地造成了金融业在市场、机构、资金、从业人员上的分隔,阻碍了资金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分业牺牲了客户利益一个客户需对不同的机构提出金融服务的要求,从而加大了全社会的成本;分业限制了竞争,将金融体制内全面的竞争细划、分解为分割的每一类机构、每一

7、块业务的竞争;分业使得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对同样的客户提供一系列服务,而不同的金融机构对这一客户的认知却不能共享,要进行许多重复劳动,而且,对该客户来说,这些金融服务是割裂的,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不可避免。总之,分业增加了社会的成本,影响了竞争,从而最终影影响了金融体制的效率。三、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选择(一)分业经营一一制度基础的现实选择商业银行经营制度生成的制度基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经济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及其融合程度。包括:首先,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对金融中介功能的现实要求:其次,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在宏观金融运行中的相对地位及其变化趋势:第三,证券市场的规模及其对实际经

8、济运行的影响能力。如一国经济金融中,商业银行体系影响力较大,则较易形成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模式。德国一直保持全能银行的模式,与其商业银行体系影响力较大,证券市场规模较小有关。(2)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金融监管效率与质量的高低和法律框架的健全完善程度。混业经营银行制度的成功运作极大地依赖于此,也是政府敢于放松管制的信心所在。银行业是一个外部经济性极强的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其稳定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3)商业银行风险意识的强弱和内部约束机制的健全程度。在政策、监管与风险等因素面前,商业银行是否在信贷投资等经营行为上具有理性,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内部约束机制,从而

9、实现利益与风险的均衡,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制度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只有当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自律机制较强时,才可以选择混业经营模式。(4)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如前所述,这是全能银行模式的技术基础。以此为框架来分析中国金融及银行体系的现状,不论是从金融法规建设、监管水平及手段、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及技术基础上,还是从具体国情及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看,我国目前不具备发展混业经营的条件。相反,现阶段,我国金融业选择分业经营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及现实需要:首先,银证分业经营有利于我国在现阶段快速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从银行与财政分家开始起步的,以后经过了中央银行与国家

10、专业银行的分离,国家专业银行与区域性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三大政策性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分离等几大关键性步骤,从而形成了目前的金融市场体制利格局,实践证明,这种体制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的。其次,分业经营模式有利于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投资银行的迅速成长。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是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难点,而发展投资银行业,建立资本市场,推进风险与收益较为对称的直接融资体制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难度。同时,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有利于减少金融体系的剧烈竞争,给刚刚发展起来的投资银行提供宽松的生长环境。第三,从目前看,分业经营有助于证券

11、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起步不久,各项法规不健全是个突出缺点。无论在实际操作上、管理上还是在市场监管上,都远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货币市场上的利率非市场化,使得证券价格无法反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动及宏观调控。而且,在目前实物经济利润率(2%3%)与虚拟经济利润率(10%30% )严重偏离的情况下,加之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不明晰,存在较强的风险外部化、收益内部化的逐利冲动,采取混业经营模式有可能较方便地使银行信贷资金过度进入虚拟经济领域,易造成经济泡沫,引发经济危机。因此有必要从法律上根本切断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渠道。第四,分业经营分散了整个金融系统的

12、风险。一方面分业经营后,商业银行不再是全国唯一的资金融通主体,高风险的长期资本融资由投资银行来完成。另一方面,由投资银行实现的企业资本金社会化分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二)走向混业经营的必然性虽然现阶段我国存在分业经营的现实合理性,但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以及如上文所述,混业经营模式本身具有优势和科学合理性,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制度进行制度创新,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潮流,向混业经营的全能制银行发展,以实现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潜在利润。1、开展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系迎接入世挑战的需要在全球金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成本低,业务全、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全能银行体制因只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逐渐胜出

13、。混业经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入世协议的达成促使我们把我国经济放入到世界整体经济中去考虑问题,金融开放的结果就是将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而融入前的准备工作无非是按照现代化的尺度和游戏规则去调整和改造现有的金融体系,并力争在金融开放前尽量降低金融体系运行中业已存在的各种系统金融风险,同时,加速培育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应付竞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尽快开展混业经营是我国面对金融开放后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从我国与美国、欧盟达成的入世协议可以看出,我国一旦入世,大批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将会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进军我国金融市场,抢占市场份额。这

14、些金融公司人多是“全能型”的企业,业务领域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及信托投资各方面。即使加入 WTO 后的宽限期中,我国对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仍可限制其经营业务,让其只能从事一个行业的经营,但因为国外金融机构的背景是综合性金融集团,其后援力量强大:金融控股公司内各子公司可以作到业务互补,资本扩展余地大,资金调度空间大,各种专门人才集聚,以及相应的成本节约。并且,集团还可以从整体利益出发,由某个子公司在某一阶段以高成本开展竞争,产生许多综合优势。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相比,则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际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

15、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1998 年,工商银行的资金收益率为 2.5%,资本回报率 0.11%,中国银行分别为 3.4%和 0.14%,而汇丰银行则为 23%和 1.36%,德意志银行为 25%和 0.64%,国际上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为 0.5-1%。最近,这些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四大国有银行占全国银行资产的 90%,存款的 90%,贷款的 92%以及营业收入的 89%,但税前利润只占全国银行的 47%。这种状况必然使我国商业银行丧失竞争力,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国银行、证券、保险等三个部门必须从整体民族金融业出发,抓紧研究提升银行、证券、保险竞争

16、力的组织体制因素,通过及时开展混业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快成长出能与外国金融机构抗衡的全能银行。2、向全能银行转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以间接金融为特征的金融体系,银行基本上是融资中介的全部。90 年代后,中国证券市场诞生并迅速发展,国债市场、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相继出现,并频繁呈现火暴局面,我国经济社会融资格局逐步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中提供金融中介功能的载体和渠道明显增多。在融资方面,企业除了向银行借贷外,还可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商业票据等;在暂时闲置资金的处置上,盈余单位除了在银行存款外,还可以投资国债等其他金融工具。至 1999 年底,在深沪两地证交所上市公司已达 900 余家,上市总股本 2575 亿股,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到 30100 多亿元,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0%。中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崛起,极大的丰富了企业和公众的投资产品以及融资渠道,它们作为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很好替代品,使商业银行除了要面对来自内、外部同业的竞争外,还要面对来自于新兴证券市场以及保险、信托等各类非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