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91358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幻灯片第六章(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教学难点:联系社会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我国古代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也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二)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化,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在他看来,手段和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2、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被认为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们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化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一些激进的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弗雷尔。,综述: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就是学生在学校中所获得改造的全部经验的总和,即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

3、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内容及其结构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和使其获得经验或体验的全部内容。,二、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 主张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1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 素”,他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 族的利益。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

4、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 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 动计划等方面。,(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 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 要有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些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借助于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视角和方法等考察一系列的课程问题。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 特点(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5、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 整体性 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 阶段性 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 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 3 持续性 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 层次性 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 递进性 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 6 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1 筛选法 具体步骤: (1)预定若干项课程目标 (2)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课程

6、目标的意见,允许他们补充其他课程目标。 (3)把原先预定的课程目标和补充的其他课程目标汇总在一起。 (4)请有关人员根据汇总的课程目标,依次选出若干项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5)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2 参照法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 国家的课程目标,并根据本国国情和教育状况,确定符 合本国情况的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 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 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 要步骤。,1 课程标准的结构,(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

7、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编选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遍有练习、实习、试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时数。 2 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二)教材,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 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 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 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册和附录等部分 构成,课文是教材主体部分。 1 教材的编排 2 教材的作用,三、课程类型,课程的

8、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根据课程者的课程观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所设计的课程类型也就不同。,(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五、课程评价,(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1 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 2 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3 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3 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2)

9、课程目标综合性 (3)课程结构的优化,(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1 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通常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它是一个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特征。 2 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 3 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文化多元或多元文化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例:美国,(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1 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2 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3 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1 学生身心发展

10、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2 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3 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的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

11、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 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也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 尽管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开发仍然是重要集权的,但在开发过程中却出现了尽可能征询多方面意见的趋势,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从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定

12、义:又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并依据一定的逻辑体系,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而实施的一种课程。,优点: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能以最简约有效的形式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下一代,易教易学,易于编制修订,也易于考核。 缺点:分科过细,过多的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的生活;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对立和知识的割裂。,从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定义:又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发

13、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并依据一定的逻辑体系,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而实施的一种课程。 优点: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能以最简约有效的形式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下一代,易教易学,易于编制修订,也易于考核。 缺点:分科过细,过多的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的生活;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对立和知识的割裂。,活动课程: 定义: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优点: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14、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缺点:使儿童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从而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大幅度下降。,从教学内容是分科的抑或综合的观点来分,可将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 定义:它是通过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而形成的课程。 优点: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提高了学习效率,消除了内容重复,浪费了时间的现象。 缺点:忽视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和结构。,核心课程 定义:又称中心课程,是以一定的问题

15、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优点: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课题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学生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由于课程的范围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根据课程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主体来分,可分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定义: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特点: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缺陷:国家课程易于与地方教育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学校教师之间、学科发展之间脱节;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校本课程 定义:是由学生所

16、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点: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缺点: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所耗费的教育资源高。,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定义:它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 (2)隐性课程 定义: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风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