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994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分输血在儿科的应用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分输血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复旦大学附属 儿科医院血液科 翟晓文 2007-10,成分输血,成分输血(blood components transfusion) 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把全血分离并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根据病情的需要输给患者。,输血发展史,定义,狭义成分输血:指输入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分离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 广义成分输血:指用多种方法从血液中分离出各种血液成分制剂的输血。,狭义成分输血,红细胞制剂 白细胞制剂 血小板制剂 血浆制剂,广义成分输血,狭义成分输血 血浆蛋白制品 从红细胞中制备 从白细胞中分离 从血小板中制备,成分输血理论依据,血液生理学 免疫血液学的发展 新型

2、输血仪器的产生和改进,全血输注,不主张使用新鲜全血 主要功能是载氧和维持渗透压 发达国家占全部输血量的5 %左右,全血输注,适应证: 同时需要补充红细胞和血容量(血浆) 的患者 全血置换,特别是新生儿溶血病,全血输注,剂量与用法: 一般输注全血400ml 约提高血红蛋白10 g/ L 约提高红细胞压积(Hct)3 %,全血输注,不良反应: 发热、过敏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大量输全血易引起凝血机制障碍、枸橼酸盐中毒、高钾血症、血氨升高等 全血传播肝炎、梅毒、爱滋病(AIDS) 、巨细胞病毒(CMV) 感染等疾病的机会高,全血输注,禁忌证: 血容量正常而需要输血的贫血患者 对血浆蛋白已致敏 输血或妊

3、娠已产生凝集素或抗体的贫血患者 预期需长期或反复输血的贫血患者 婴幼儿、老年体弱、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红细胞,浓缩红细胞(RCC) 少浆血 代浆血(红细胞悬液)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PRC) 洗涤红细胞(WRC) 冰冻红细胞,浓缩红细胞(RCC),Hct 为70 %90 % 适应证: 血容量正常的各种慢性贫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和手术用血 RCC 容量小,携氧能力强 剂量与用法: 1 U RCC(200 ml 全血)可提高 Hb 5 g/ L 或Hct1. 5 % 不良反应: 含有白细胞和血小板, 使受血者产 生抗体,可引起输血反应。,少浆血,Hct为50 % 适应证: 同全血 剂量、用法与不良

4、反应:同全血 容量较全血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其他不良反应也较全血少。,红细胞悬液,适应证: 需要纠正贫血和血容量的患者 禁忌症: 新生儿和婴儿, 尤其是伴有高钾血症患儿 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体外循环; 伴有低蛋白血症的伤病者 剂量、用法与不良反应:剂量与用法同全血。 不良反应较全血少,是目前应用的最佳途径。,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PRC),优点:避免因反复输血或妊娠导致产生白细胞凝集素, 引起发热等副反应 适应证: 反复输血产生抗体引起输血反应的患者 连续2 次以上发热反应或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 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 有可能施行骨髓移植的病人 免疫缺乏或免疫抑制的贫血病人 剂量与用法: 剂量基本同

5、RCC 不良反应:发热反应低于RCC,洗涤红细胞(WRC),经3 6 次生理盐水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液 适应证: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和PNH患者 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者 输用白细胞和血小板有发热和过敏反应者 高钾血症、肝肾功能不全的贫血患者 洗涤的“O”型红细胞可输给任何ABO 血型患者 剂量与用法:基本同RCC。制备后最好在6h 内输注完毕, 不要超过24h 。 不良反应: 洗涤次数多则损伤和丧失红细胞亦多,冰冻红细胞,适应证: 制备昂贵费时, 特殊情况下使用: 稀有血型的人储存红细胞 对有红细胞同种抗体的人进行自身输血 对移植患者, 降低组织相容性抗原同种免疫作用 本制剂中白细胞

6、含量少于5 % 剂量与用法:剂量同WRC 红细胞解冻后,须24h内输毕,不能再冻存,年轻红细胞,适应证:长期依赖输血治疗的患者,如 重型- 地中海贫血 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剂量与用法:用量视病情而定 “高量”或“超高量”输注方案 治疗重症地中海贫血, 可以预后改善。 输注方法同常规输血,每次输注4 个单位,制备后12h 内输用,不宜保存。,血小板输注,临床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最有效的方法 目的:防止或制止出血,血小板种类,手工制备的PC(多采PC) : 优点:制备工艺简单, 成本低; 缺点:血小板含量低,需输注多个供者的PC ,反复输注血小板,约30 %70 %患者出现同种免疫反应。 血细胞

7、分离机单采血小板: 优点: 产量可控制,红、白细胞混入低,血小板含量高 为已产生抗体的患者选择HLA 配合的血小板 缺点:成本高。,血小板临床应用,适应证: 血小板生成障碍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急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大手术前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剂量:剂量可按患者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 输注要求: ABO 血型相合; 应用过滤器(滤网直径170m) 快速输入 严禁添加任何溶液和药物 疗效观察: 临床止血效果 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 :有效者大于10,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输注,输注无效的原因分析: 输注剂量不足 非免疫原因: CCI值显著下降, 血小板破坏增多 免疫原因: 长期反复

8、输注血小板, 大量的异体抗原进入患者体内, 致敏形成同种抗体导致输注无效 未振荡或过分振荡,供者献血前服用阿斯匹林等药,特制血小板制剂,少白细胞浓缩血小板: HLA 抗体患者 洗涤浓缩血小板:对血浆蛋白高度敏感者 照射浓缩血小板:严重免疫损害的患者 冷冻血小板: 已产生同种免疫, 尤其是已产生 多价抗体的患者, 输注相配合的 异体血小板或自体血小板,血浆输注,新鲜液体血浆( FP) 和新鲜冰冻血浆( FFP) :全血采集后6 小时内分离制备的血浆为FP , 如将FP 于12 小时冰冻成块, 即为FFP , 置- 20 以下冰箱可保存1 年。 FP和FFP 均含全部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 包括不稳

9、定的凝血因子和。 保存期长,传播疾病机率也小,血浆输注,适应证: 严重肝脏病人获得性凝血因子障碍 单纯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 休克扩容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 血浆置换疗法中的置换液 其他原因,血浆输注,禁忌证: 对输血浆发生过敏反应者 重症婴幼儿、有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因易发生循环超负荷的危险应慎用 剂量与用法: 剂量取决于适应证及病人的临床状况, FFP 首次剂量为10ml / kg 维持剂量为5ml / kg,冷沉淀输注,400ml 全血/200ml 血浆 1 袋冷沉淀为2 个单位, 20ml30ml 每袋冷沉淀中含F 和F 约100 单位 纤维蛋白原

10、200mg 纤维结合蛋白250mg/ L500mg/ L 其他共同沉淀物, 包括各种免疫球蛋白、抗- A 、抗- B 以及变性蛋白等。,冷沉淀输注,适应证: 儿童及轻型成人甲型血友病 血管性假血友病(VWD) 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第F 缺乏症 手术后出血、DIC、重症创伤等的替代疗法,冷沉淀输注,剂量与用法 甲型血友病按每袋(2 单位) FVIII 100 单位计算 VWD 每10kg /1 袋, 每日1 次, 维持3 天4 天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剂量取决于患者血浆中原有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一般成人剂量每次输8袋(16 单位) F 缺乏症患者有出血倾向时,每10kg 体重输1袋(2 单

11、位),每2 周输1 次即可达止血目的,冷沉淀输注,不良反应:较少,偶有过敏、发热反应 大剂量输注时可引起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过高, 甚至发生血栓栓塞 反复输注可产生相应抗体, 使再输冷沉淀无效 偶尔在大量输用ABO 不相容的冷沉淀患者可引起溶血反应,少量输用可出现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有传播肝炎等疾病的危险,白(粒) 细胞输注,目的:发挥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菌能力 白细胞输注逐年下降,其原因主要有: 高效抗生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 CSF)和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 CSF) 可加速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可替代粒细胞输注。,白(粒) 细胞输注,不良反应: 特有的反应,主要有: 畏寒、发热反应最常见 肺部合并症发生率较高 病毒感染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同种免疫,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