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7967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课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发生人数明显增加。幼儿中5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哈尔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通过问卷得出:深圳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较突出,在接受筛选的近9000名儿童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约占67.4,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平均30至50的发生率。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按照发生率的高低排序,位

2、于前五位的分别是:行为问题25.8,情绪障碍21.3,语言发育不良17.2,进食障碍16,睡眠障碍6.7。 上海一所幼儿园的调查:7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语言、动手等能力都很强,认为自己的孩子情感发展得好的家长只有3.95。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不满意,同时,40的家长担心孩子的能力发展,30的家长担心孩子的情感发展。,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 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

3、理效能为目标,即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人类作出贡献。,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发展正常(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 群体学前儿童的智力呈常态分布,即天才与智力低下者是少数,大多数学前儿童处于中间状态,IQ在85115之间。,(二)稳定的情绪、积极向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心理健康者与不健康者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消极情绪,而在于这种消极情绪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人的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否恰当。 心理健康的儿童积极情绪多余消极情绪,并且能主动调

4、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以适应外界环境。,(三)意志品质健全与行为协调适度,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 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做出决定而且自觉去执行,还能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 意志不健全的儿童挫折承受能力差、怕困难。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人的行为像是心理的镜子,通过它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是否正常。 心理健康者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与性质相配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在行

5、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 因此,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并训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会对生活环境中各类刺激正确应对与反应。,(四)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表现。 学前儿童的性格可塑性很大,要注意从小培养,尤其自我意识方面,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以表扬为主,对挫折与失败不要过分求全责备,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五)人际交往和谐,是指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共享欢乐。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学前儿童

6、与家长、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们在共同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交流思想与情感,遵守活动规则,学会一定的交往技能。,(六)热爱生活、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习适当表达情绪情感的思想方法;培养对他人的积极情感;敢删

7、与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质;增强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培养对问题的决策能力,自觉抵制有损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爱的教育 2.社会交往的教育 3.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4.情绪、情感的教育 5.合适的性教育 6.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相融合 3)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的一体化 4)个别教育与治疗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8、1)行为知道法 2)清净教学法 3)练习法 4)讲解法,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2.面向全体儿童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民主、平等的原则 5.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6.参与性原则 7.协同性、多样性原则 8.保密性原则,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提高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2.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 4.尊重儿童人格,不妄下结论 5.整合家庭、社会、幼儿园的教育影响,第三节 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一、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问题的鉴别 1.从常模看行为表现 2.从程度看

9、行为表现 3.从特定环境看行为表现 4.从发展规律看行为表现,二、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具体表现,1.儿童的情绪障碍 1)分离性焦虑障碍 指有的学前儿童,特别是婴儿,当与亲人特别是与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如烦躁不安、害怕想象中的危险,哭泣,脾气大等,有的还伴有做恶梦、讲梦话、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尿频,便秘等症状。 主要采取游戏治疗,行为治疗的方式 (1)改善环境和教育方式。合理要求,既不溺爱,也不苛求。 (2)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 (3)教师要特别关心、与之交谈,鼓励与他人交往。,2)儿童期恐惧 案例4-2 玲玲四岁半,上幼儿园中班。她的妈妈出差一个礼拜,每

10、天由她的爸爸照顾她,但由于爸爸工作很忙,总是很晚才到幼儿园接孩子。玲玲感到孤单、害怕,总是担心爸爸忘了她,加上晚上玲玲又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死亡的镜头,令她万分恐惧。后来妈妈回来了,玲玲总是要妈妈陪着,不敢离开妈妈半步,也拒绝到幼儿园上学,一听到去幼儿园就大哭大闹,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有时会从梦中惊醒,哭闹不止。,玲玲患的是儿童恐惧症 儿童期恐惧,是学前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 恐惧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某些具体的事物,另一类是某些抽象的概念。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对具体事物产生恐惧。 对儿童恐惧症常用的方法是示范治疗法和行为脱敏法,采用这些方法可以消除或减轻儿童的某些过分的恐惧情绪。,3)儿

11、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是以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儿童期情绪障碍,占儿童与少年精神科住院与门诊病人的0.2%1.2%。,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儿童强迫症强迫观念 包括:(1)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被传染上了某种疾病、说了粗话、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2)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燥。(3)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

12、脱,如沉溺于“为什么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的问题中。(4)强迫对立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与“丑”。,儿童强迫症强迫行为 包括:(1)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2)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3)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4)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书、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自行车是否锁上等。强迫症状的出现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

13、睡眠、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影响因素,遗传因素 儿童强迫症具有遗传易感性,Lenane( 1990) 发现儿童强迫症患者的20%的一级亲属可以诊断为儿童强迫症。在多发性抽动症与儿童强迫症之间存在遗传相关性,甚至认为两者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 儿童强迫症脑损害 脑损害被认为是儿童强迫症的发病原因之一。引起基底节损伤的各种脑损害都可以引起儿童强迫症。脑炎后帕金森疾病和亨庭顿舞蹈病患者发生儿童强迫症的比率增加。虽然儿童强迫症的病因不明,但是许多线索提示与额叶、边缘叶、基底节功能失调有关。 儿童强迫症神经递质异常 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能有效地治疗儿童强迫症,因此推论儿童强迫症存在5

14、-羟色胺功能紊乱。 儿童强迫症心理因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强迫症状源于性心理发展固着在肛门期,这一时期正是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家长要求儿童顺从,而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在儿童内心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性心理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在这一阶段,强迫症状就是此期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儿童强迫症父母性格特征,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率可能上升至5%10%,这与澳大利亚及意大利的研究结果一致。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

15、渐增加接近男女比12。,影响因素,遗传因素 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后期同病率高达66.7%, 且遗传因素的影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遗传影响,青少年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于儿童。 儿童抑郁症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无关。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 儿童抑郁症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抑郁有较高的负相关。有研究

16、表明,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易患抑郁。 儿童抑郁症应激生活事件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如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可能引起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研究表明临时接受寄养服务的学龄儿童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美籍非裔儿童,其原因可能是儿童因突然离开了原来的家庭、朋友、学校及对他们熟悉的一切而感到压力,暂时显得情绪抑郁。,临床表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率低,诊断难度大,临床表现有其特点:1、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成年人抑郁症常见的表现如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卑和自责罪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却不常见,相反,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却十分常见。2、部分儿童还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愤怒和沮丧等;有些则在表达认知症状时,如绝望和自卑还存在困难。3、不同的年龄段各有特点:研究发现35岁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特点为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68 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