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4063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重点】 、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2、土地的需求 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 3、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 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土地供求关系及其平衡;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第一节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一、需求的概念 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元),D(个),Lily的冰激凌蛋卷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物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图形上看,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相加。,P,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二、需求的变动,

2、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变化,二、需求的变动,P,D,0,P1,D1,D3,需求定理:在其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P2,D2,二、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二、需求的变动,引起需求 变动的因素,价格 收入 相关物品价格 嗜好 预期 买者数量,二、需求的变动,二、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市场供给:是单个卖者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元),P,S(万个),某冷批厂的冰激凌蛋卷供给曲线,三、供给的概念,四、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化,四、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化,四、供

3、给的变动,引起供给 变动的因素,P,S,0,P1,S1,S3,价格 投入价格 技术 预期 卖者数量,供给定理:在其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供给增加。,S2,P2,四、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化与供给的变化,五、均 衡,S,0,P1,Q1,D,Q,P,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衡数量:平衡时的供给与需求数量。,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五、均 衡,S,0,D,Q,P,S2,P3,S3,D2,D3,P2,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短缺: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的状态。,过剩,短缺,S,0,P1,Q1,D,Q,P,P2,P3,Q3,新均衡点,均衡,需求

4、增加,需求曲线右移,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新均衡,供给曲线右移,第二节 土地的供给,一、土地供给的概念 土地供给就是指可利用的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二、土地供给的分类,自然供给:天生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经济供给:投入了人类劳动的自然土地。,三、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因素制约: 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 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一定的交通条件。,0,Q,P,Q1,S,四、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利用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需求 产品价格 土地供给者行

5、为 土地利用计划,0,Q,P,Q1,S,土地经济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五、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比较,六、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建立合理土地制度 调节消费结构(因地制宜) 利用新技术 保护土地资源,第三节 土地的需求,一、农业用地需求: (一)耕地粮食 (二)园地农副产品(茶,水果,橡胶,桑叶) (三)林地木材、调节生态平衡 (四)草地畜牧产品 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主要是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如住宅、商业、工业用地等),三、影响土地需求的根本原因 是由于人口增多,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粮食、住宅、交通、产业、娱乐用地的需求。 四、土地需求曲线,0,Q,P,Q1,D

6、,作为必需品,土地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五、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0,土地资源,非土地资源,A1,A,B,A2,B2,B1,经济发展必须以投入为基础,从资源经济角度可以把投入分为: 1、土地资源 2、非土地资源,等产出曲线,A3,B3,C,0,Q,P,P1,Q1,S,D,第五节 土地的供求平衡,0,Q,P,P1,Q1,S,D,自然供给,经济供给,P2,P2,P3,Q2,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有限;4、用途受限;5、土地价格受社会政治局势及经济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极大,一、土地供求的特殊性,因此土地表现出供求的特殊性。,土地作为特殊商品,有其特殊性: 1、其位置固定不变,0,Q,P,Q

7、1,0,Q,Q1,P,S,D,投机,市场实际供给曲线,二、我国政府对土地供求平衡的宏观调控,宗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 一、耕地供求平衡调控措施 1996年国家第一次突出“耕地总量平衡”的战略思想,并与2004年新一轮(第三轮)土地规划修编伊始,又重申这一战略思想。具体措施: 1、稳定并适当提高国家粮食收购价格 2、严禁基本农田转用,调节粮林争地矛盾 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量 4、加强用地管理,消除“空心村”,二、非农建设用地供求平衡调控措施 1、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 2、按照规划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积极稳妥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

8、盘活城市存量土地 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案例: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新规划有什么重大调整?在土地利用上有何考虑?,新规划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按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要求,对北京空间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改变过去“单中心”的发展格局,构建起城市空间结构。即完善“两轴”,包括继承和发展北京传统城市中轴线,完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建设,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沿通州、顺义、亦庄等地强化“东部发展带”,疏导首都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沿大兴、昌平、延庆等地整合“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 同时,建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等多

9、个城市职能中心。以此为基础,规划引导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目前规划了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将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 本次规划的修订体现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两轴两带多中心”,天安门广场,第四节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土地需求的本质,即人口发展对土地的引致需求。土地的供给关系,实质上是人地关系。 一、人口经济学理论 所谓人口经济,实际上就是研究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人口经济理论分为西方资产阶级人口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一)西方资产阶级人口经济理论要点,17世纪初,古典经

10、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指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这里所说的能动要素就是指人口的作用。,1、适度人口论 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 Cannan)、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 Landry)等。,2、马尔萨斯(T R Malthus):1798年以美国作为新的独立国家并涌入了大量移民这一事实为基础,指出: 1)人口成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是趋于算术级数增长。 2)他把人口增殖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起来,认为人口增殖力与土地生产力是不平衡的,食物增长必然落后与人口增长。 3)他把人口增长与工资联系起来,认为人口

11、增长愈快、愈多,每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必然下降。,(二)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要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再生产包括两部分,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出现新的不平衡。,二、人口展望,(一)世界人口 世界人口总量是呈增长趋势,且增长数度不断加快。,(二)我国人口 1949年5.4亿到1989年的11.12亿,翻了一番;到2006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14亿;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末我过人口为13.68亿。预计2030年会超过15亿。,三、人地关系,自从人类出现到现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依靠土地而生存的。人地关系自始

12、自终都普遍存在着。人地关系大致分为: 1、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 2、利用土地的初始阶段畜牧为主,耕种较少 3、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 4、开发利用和保护想结合的阶段,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自然供给的有限性,必然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中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将面临以下七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重大问题。 1、人口总量、劳动适龄人口、老龄人口三大高峰重叠出现,给中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2、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大。 3、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的发展受水资源的严重制约。 4、森林资源缺口很大。,5、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保证率下降。 6、工业污染负荷日趋增加。

13、 7、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数发展。 严峻的事实表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保护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 我国土地管理法明文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结,小结,1.延长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增加开发手段 ,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垦殖指数,间接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2.技术发展能提供替代品, 从而增加对某些土地资源的需求, 相对减少土地的经济供给。 3.发达地区的土地的经济适宜性好,间接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4.发展新型建材工业用煤渣和工业废料制砖,这些措施都可直接扩大土地的经济供给。 5.把建设用地的表层熟土、肥土运到贫脊的岗地上 ,保护土地资源可以提高了耕地的经济供给。,判断,1.对 2.错 3.对 4.错 5.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