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3413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社会性发展1课件(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一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涵义 1、儿童的界定 儿童未成年人 世俗角度:0-12岁 发展心理学角度:0-18岁,发展心理学对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产前阶段 婴幼儿期(0-3岁) 学期期(3-6岁) 童年期(6-12岁) 青春期(12-18岁) 成年早期(18-40岁) 成年中期(40-60岁) 成年晚期(60-离世),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儿童在与社会生活中的集体、个人及社会关系系统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经验,获得价值观念,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二、当代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背景 (一)人本主义思潮改变了成人的儿童观念 儿童从一出生就被赋予平等的地位和权

2、利,获得同样的人格尊严,(二)科技发展、社会剧变带来的社会适应问题 现代社会的多元、多变和不确定,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具有更强的适应性。面对丰富的刺激和多样化的选择,人们无所适从,自我放逐,产生适应角色的危机,(三)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变化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从大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青少年问题日益突出 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式地反映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四)当代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拓展 1、毕生发展观点 毕生发展(lifespan development)是考察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的

3、变化过程和稳定模式。,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不存在一个特定、单一的生命阶段掌控着个体的全部发展,相反,每一个生命阶段的发展都包含着成长和衰退,而这种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将会贯穿个体整个一生。,2、综合整体观点 (1)生理发展强调大脑(开发右脑的帽子)、神经系统、肌肉、感觉能力、饮食和睡眠需求对行为的影响,什么决定了儿童的性别? 早产的长期结果是什么? 母乳喂养的好处有哪些? 过早或过晚的性成熟会有何后果? 什么导致了成年期的肥胖? 成人如何应对压力? 衰老的外显和内在征兆是什么? 我们如何定义死亡?,(2)认知发展 强调智能的发展,包括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能够被回忆起的婴儿期最早记忆是什么内

4、容? 看电视将如何影响智力? 空间推理能力是否与音乐练习有关? 双语是否有益于发展? 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中心如何影响其对于世界的看法? 智力是否存在种族差异? 创造力与智力有着怎样的关联? 智力是否会在成年晚期衰退?,(3)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强调个体独有的持久特质,以及生命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新生儿对母亲和其他人的回应是否有差别? 管教儿童的最佳过程是什么? 对于性别的认同感何时发展起来? 我们如何促进跨种族的友谊?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如何选择浪漫的伴侣? 父母离婚的影响是否会持续到晚年? 人们在晚年是否会拒绝并远离他人? 对抗死亡会涉及到哪些情绪?,3、生态学观点

5、 强调研究的外部效度,心理学研究的自然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研究是不可取的。 流浪儿童和问题少年。,三、儿童社会性发展观,(一)心理动力观点 突出了早期经验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注重个人适应社会的人格发展过程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无意识的力量决定了个体的人格和行为,(1)性驱力发展理论,性驱力Libido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 口欲期(0-1岁)过于依赖;猜疑,退缩,缺乏安全感 肛欲期(1-3岁)便溺训练。低自尊感,吝啬、顽固、不洁,形成对身体的控制并控制别人。 性器期(3-6岁)产生性别观念,恋父恋母情结,性别社会化问题 潜伏期(6-11岁)利比多冲动暂时潜伏下来,学习、同伴、兴趣爱好占

6、据其注意中心 生殖期(11、12岁始)青春期,关注同龄异性,要求独立化,(2)人格发展理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id)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遵循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自我(ego)是人格中理性与理智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持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中去。 超我(superego)是代表个人良知和价值判断。遵循道德原则,大约从5、6岁起从父母、教师及重要他人那里习得。,2、埃理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儿童发展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

7、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 获得基本信任感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进食、生存的需要 2、幼儿期(18个月到3、4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 爬行站立行走,活动范围扩大 3、学前期(3岁到6岁左右) 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游戏是发展自我的功能,与陌生人打交道,4、学龄期(6岁到12岁) 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 学校、同伴,学习活动 5、青春期(12岁到18岁) 获得同一感(identity)和克服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 身份认同和人生责任,6、成年早期(18到30岁) 获得亲密感和克服孤独感 爱

8、与家庭 7、壮年期(30岁到50岁) 获得创造力感和克服自我专注 事业与成就感 8、老年期 获得完善感和克服失望感 对死亡是否恐惧,(二)行为主义发展观,通过研究可观测的行为和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发展 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信号的学习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通过强化而获得行为学习 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通过模仿而学习行为,生活事件和示范行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现阶段)(动机阶段)匹配行为,(三)认知主义发展观,强调人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变化以及成长如何对行为产生影响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9、图式表征行为和动作的有组织的心理模式。 同化和顺应,2、信息加工理论 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3、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将历史观点引入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发展 语言符号系统的中介作用,(四)人本主义发展观,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们就会寻求达到积极的社会目标。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的自我完善的人,四、 儿童的社会化理论,(一)儿童社会化的涵义 儿童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儿童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 只有经过社会化过程自然人才能成为社会人,(二)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1、遗传素质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2、儿童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其他个体及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3、儿童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4、儿童社会化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民族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四)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 2、家庭的影响 家庭结构、教养行为、家庭氛围、亲子关系 3、学校的影响 教师的威信和期待 4、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人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