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82425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版(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词五首,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堂导入,诗词是作者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让世人传唱,吟咏。今天,就让我们回到过去,去做王维、杜牧、李商隐、晏殊、苏轼的感情倾诉对象。,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都护在燕(yn)然。,王维,使至塞上,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

2、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著有王右丞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

3、问边。”,2.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3.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4.长河:指黄河。,5.“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护都)正在前线。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骑马的侦察兵。护都,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新课讲解,问题探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首联叙事出使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

4、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颔联抒情内心抑郁,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即景设喻,借景抒情),问题探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

5、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千 古 名 句,问题探究,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繁忙,问题探究,全诗善于捕捉典型景物作精心刻画,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达到了精心锤炼与自然质朴的交融统一。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于此诗可见一斑。,写作特色,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

6、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南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写作背景,“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

7、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修辞:互文,指古诗文的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烟笼寒水月笼沙 为互文见义的句法,即“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新课讲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了曲笔的手法,表面上是在斥责商女,实际上是在指责坐中听歌的人,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新课讲解,本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讽刺了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问题探究,拓展延伸,欣赏一些借古讽今的诗,绝句

8、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评:诗中歌颂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同时也隐讽赵构的昏庸和南宋政权苟且偷安。这既是咏史诗,也是言志诗。,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拓展延伸,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

9、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25岁时举进士后。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

10、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终年四十六岁。,写作背景,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

11、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写作背景,新课讲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3理解“东风无力

12、百花残”的意境。,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2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

13、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新课讲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新课讲解,“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

14、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 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 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但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写完了,这场悲剧的结局如何,我们无法知晓,或许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新课讲解,原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例子:重病期间,周总理仍旧坚持工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15、泪始干”。,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古人写诗往往借同音字来表示另一种意思。南朝民歌里使用的尤其多。例如:拿莲子的“莲”代替怜爱的“怜”,拿莲藕的“藕”代替佳偶的 “偶”。南朝民歌七日夜女歌“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便是借蚕儿挂下来的丝比作情人心里的牵挂相思之思。,写作特色,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6、。”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 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 故西溪又称“晏溪”。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浣溪沙是他的名作。,作者简介,这首词大约写于某次宴饮歌乐之后。词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把酒而唱新词,本是开心的雅事,但却忽然想到节气可复而人生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