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134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养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养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养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养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国传统养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养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养生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养生,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滋生现代竞技项目的沃土。 不少风靡全球的运动项目最初都是由民族体育发展而来的。当今世界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刚开始时仅仅局限在某一地区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中,最终为各国人民接受,成为全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财富。 国外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体育科研人员对民族体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推广,使之融入大众闲暇娱乐生活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族体育是当代世界流行的国际体育之母。”,足球、篮球、排球、棒垒球的起源,足球的起源蹴鞠; 篮球的起源美国

2、春田大学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 排球的起源美国麻省霍利克城青年会干事威廉摩根 棒垒球的起源板球,“帽子戏法”由来,在足球中,如果一个球员连进两球叫“梅开二度”,连进三球叫“连中三元”或者说是“帽子戏法”,你知道为什么叫“帽子戏法”吗? Hat-trick 的起源只有一个:在板球比赛中,如果投手能用连续3个球得分,是件很不寻常的的事情。到了19世纪,习惯上,俱乐部要授予那个投手一顶帽子作为荣誉的象征。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帽子和3的由来。“Hat-trick” 这个词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在印刷品中的。 不过现在已经用在不少种球类比赛了。,中国传统养生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的范围十分广泛,武术

3、是其中的瑰宝,气功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养生是以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摄等多个方面,武术(在这里更注重的是养生作用明显的太极拳和气功)是其中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养生的各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养生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局限,体育是一个外来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体育这一词汇。 中国传统的养生与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两者的发展相对独立。 西方体育讲究的是竞争性,现在体育教学也以此为主,是否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体育应当培养什么能力?,中国传统养生与体育的对比,各主要历史年代“传统养生活动

4、的开展情况,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 “吐故纳新,熊经鸟伸” “熊经鸱顾”(气功养生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现山东曲阜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近两千年。 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列第五位。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壮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孟子:公元前371年前289年。名柯,字子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著名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我四十不动心”等养生思想。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列第九十二位

5、。,孟 子,秦汉隋唐: “灵丹妙药” “长生不老术” (代表人物:秦始皇等) 东汉名医华佗的“五禽戏” (虎、鹿、熊、猿、鸟),各主要历史年代“传统养生活动的开展情况,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征战10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列第十七位。在传统养生史上,志在寻找“灵丹妙药”。,秦始皇,华 佗,华佗:?208年 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长外科。创编五禽戏,为传统养生留下丰富遗产。,晋代: 著名养生家葛洪 (“内修”“外养”理论) 方法可分: “行气”“导引”“服食”“卫生”等,各

6、主要历史年代“传统养生活动的开展情况,葛洪:约281341,今江苏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倡导“内秀”、“外养”的养生理论,具体方法可分为“行气”、“导引”、“服食”、“卫生”等几个方面。,葛 洪,唐代,唐代:以动养生的理论得以发展。 千金方 千金翼方 孙思邈(581682),今陕西耀县人,医学家。导尿,阿是穴; 名言:“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孙思邈,各主要历史年代“传统养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宋代:以动养生的理论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套炼身术八段锦,各主要历史年代“传统养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元朝,明代,清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杲:保养说 曹慈山:养老恒言 明清年间:太极拳

7、的创编和发展,进一步充实了传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拳师陈王廷 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各主要历史年代“传统养生活动的开展情况,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主要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 3、注重形神兼养 4、强调掌握适度(精神情志、饮食五味、体力房事) 5、强调养生生活化 我国传统养生学说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预防保健的思想,提倡保养在先。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中国传统养生撮要之一,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

8、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中国传统养生撮要之二,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

9、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

10、,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养生撮要之三,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

11、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中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内涵,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 经络学说,整体观学说 天人相应学说 形神相因学说 恒动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

12、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协调学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 阴阳是互为依存的,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 虚则补之 * 实则泄之 * 热则凉之 * 冷则火之 (上海市药膳协会秘书长:吴鼎坤先生),阴阳协调学说,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

13、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五行的归类,五行的生克相侮,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

14、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中医学里,阴阳和五行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

15、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有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精、神和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中医学有关精、气、血、津液、神的理论,早在内经中已有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一系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论的影响,而且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 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生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又都依赖于脏腑、经络、

16、形体、官窍的正常生理活动才得以进行。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况下,这些基本物质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产生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是脏腑精气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神不仅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反映,而且对脏腑精气及其生理活动有着主宰和调节作用。,精,气,神,精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精、气、神在人体中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贯穿于生命活动过程的始终。,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精,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精的来源有两方面:即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脏,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源于脏腑,由食物所生,为后天之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自然界的一切事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停地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