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1330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医药养生文化 一、传统中医药、养生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三、中医养生四要诀 四、中华医学养生的文化特点 五、古代名人养生经,一、传统中医药、养生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药养生实践起始阶段 夏朝人工酿酒用于治病。商朝产生汤液。 西周时,出现专职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春秋时,秦国医生创立“六气致病说”。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战国初行气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顺则生,逆则死。” 庄子刻意篇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

2、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养生建立了理论基础。,神农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神农本草经共三卷,收载药物365种,根据毒性和药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为补药。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能遏病补虚。下品12

3、5种,能除邪、多具毒,专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神医扁鹊,战国时勃海郡郑地的人,原名秦越人。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为百姓除疾,医术高超,名扬天下 ,百姓敬他为神医。 “起死回生” 虢国太子 “讳疾忌医” 齐桓公,外科鼻祖华佗,华佗,字元化,东汉杰出的医家。 精通方药,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令人钦佩。 他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所用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是一名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太守看病,提倡导引养生。他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防病祛病。,张机,字仲景,河南南阳人,东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尊为“医圣”。 做过长沙太守

4、,在繁忙的公事中抽出时间,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坐在大堂上给百姓治病,分文不取。,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共16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首次提出,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葛洪与肘后备急方,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是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医学家、道家、炼丹家和药物学家。著肘后备急方,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陶弘景,字通明,南朝人,经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丹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十岁时,最喜欢读葛洪的神仙传,立下修身养生的志向。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做了官,仍很少与外人结交。退隐后以炼丹修道为主,到句容山潜心修炼,研究学问。皇帝与,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他亲密,朝中的事务,

5、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有“山中宰相”之名。编著本草经集注、 养生延命录。,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生于隋,卒于唐。活102岁(另说141岁),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尊为“药王”。 20岁,能侃谈老子、庄子学说,精通佛家经典。他多次辞谢朝廷的封赐(隋文帝、唐太宗、高宗 )。 医德医术一流。 著千金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qi)州(今湖北蕲州)人。为古代我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 35岁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访采四方,跋涉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27年, 6

6、1岁完成,全书分为52卷,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1、炼丹服饵中医养生学派 秦始皇企求长生不死,出现了专讲神仙之道,炼长生“仙丹” 的“方士”。 汉武帝发书,搜集长生不老药,招纳方士筑炉炼丹。 东晋出现了道家兼医家葛洪,研习炼丹术,著有抱朴子,劝人学炼丹术和服用“金丹” 。 唐代,服饵金石之风愈演愈烈。唐代统治者提倡道教,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盛行一时。唐朝后逐渐衰落。,2、吐纳导引中医养身学派,战国时,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糅合进了吐纳导引术中。 汉代,张仲景阐述了导

7、引的养生防病意义。华佗创立“五禽戏。 魏晋,嵇康养生论阐述了“导养得理,以尽性命”的道理。葛洪指出气功的作用是“内以养生,外以祛邪”。提倡导引术应动静结合,不拘形式。晋道士许逊在净明宗教录提出“气功若成,筋骨和柔,百关通畅”。,南北朝的陶弘景第一个把导引资料辑录为专集养生延命录,有十二种调气法,六字诀吐纳法,八势动功等。 隋唐,导引术确定为养生及医疗手段。隋巢元方的养生方导引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都记载了许多导引养生的内容。孙在 “六字诀”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了12种调气法,提倡健康人练用导引术。,3、房中术中医养身学派 春秋时,人们已注意到性生活对人体的影响。 房中术又名“玄素

8、”之术,是当时道家的修炼内容之一。他们认识到节制性生活,有助于心身健康。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房中有八家,共有书186卷。 唐代房中术达鼎盛期,一是唐代君主崇尚道教;二是唐代前期较稳定,君主、王侯、士大夫、富豪纵欲成风,疾病随之而起,客观上需要正确的性医学知识。,4、药物食物中医养生学派,诗经有药物养生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是西汉前药物养生的总结。 魏晋隋唐盛行服饵金石,使养生越出正轨。 宋代开始崇尚草木养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推崇动植物药养生。提倡用无毒易食的补益类动植物药延年益寿,推崇用辨证诊治的方法抗衰延年,为药物养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清代药物养生无多大

9、创新。,食物养生皇帝内经有阐述,东汉王充有养性书16篇,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学专书之一。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专列第26卷研究食养食治,是现存最早的食养专篇。孙思邈汇集成册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为食疗本草,我国第一本食养食疗专著。 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记载了许多食疗的内容。陈直养老奉亲书两卷,上卷专门介绍老年养生食养食疗。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食养史上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从健康人的饮食保健之路给中医食养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明代本草纲目收录了许多食养方面的内容。 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费氏食养三种,袁子才随园食草、章杏云的调痰饮食辨录、陈修园食物秘书、董鹊粥谱附广粥谱。,

10、三、中医养生四要诀 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1.顺四时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1)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2)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2 .节饮食 (1)多吃素 少食荤 (2)代谢缓慢 晚上少吃 (3)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3. 调情志 (1)勤动脑体不动心 (2)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4. 慎医药 孩子老人尤其要慎,四、中华医学养生的文化特点 1“人命至重,有贵干金”的救死扶伤 精神 2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 3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 4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 5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五、古代名人养生经,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11、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德思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