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81045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课件(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生 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张朴伟 教育心理学高级教师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E-mail: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个体面对灾难性事件的时候,心理咨询师或其它掌握心理学知识的人员通过心理学的方法,使用心理学的技术,给他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心理疏导,让他的心理慢慢恢复到正常平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人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的人对灾难的反应不一样。以前经历过地震,或者家里出现过重大事件的人,往往承受能力、适应压力的能力比较强,像这种人不需要特别地对他进行心理干预,他能慢慢地自我平复。正如人得过一种病,体内就有抗体一样。这类人不但不用对他进行心理干预,他其实还能给别人一种支持,虽然他不是心理学

2、专业的人员。,另外一类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这类人又分成两种,一种还属于正常范围内,你想如果亲人死了,胳膊腿都掉了,没有情绪反应才是不正常的。现在网络上,包括媒体上有些说法,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属于不科学。比如对失去亲人的安慰他说:你别害怕,你别哭了,伤心也没用怎么可能不伤心呢?亲人死了你不伤心?这种说法是出发点是好意的,但实际效果不一定理想。遭遇这么大的灾难,没有剧烈的情绪反应,怎么可能呢?这种人经过几周以后,或者在三个月内,慢慢会恢复正常。这种人一般不需要给很多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支持,给他们做一些团体辅导,进行一些情绪的宣泄,就大致能够解决问题。,第二种人心理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障碍了,由于人格的原

3、因,还有社会支持系统的原因,还有他的心理包括认知模式的原因,他不能自行缓解,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人是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是专业心理服务的主要对象,需要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有危机干预经验的人来进行比较系统的心理辅导。,截至5月底,中科院心理所100多位专家的足迹已遍及北川、绵阳、绵竹、安县、都江堰、彭州等地,施以救助的人员达4.5万余人,涵盖受灾群众、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政府救援人员、志愿者;向遭受地震影响的当地群众发送心理危机干预科普知识宣传单10万份,培训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1000余人,实施了27次团体干预、6200多人次的个体干预,特别是通过对创伤严重的个体进行干预,取

4、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首先要快速的和他们建立信任的关系,对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真诚的微笑,陪同玩耍,给他们读书,运用儿童的语言等都非常重要;对中学生则需要通过他们的兴趣点,找准切入点,引导他们树立信念,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这些他们更容易接受;面对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传授一些中医推拿等保健方法,则更实在,也更容易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总之,要以自己的热情、真情、温情感染对方,快速拉进心理距离,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回访,能使信任关系得到巩固,促进心理抚慰的效果。,理论篇,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 行

5、为治疗法的理论与操作 合理情绪治疗法的理论与操作 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与操作 森田治疗法的理论与操作,心理健康的含义,1989年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来,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范围广阔 2、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 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 3、有情绪安全感 4、知觉客观 5、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 6、自我形象现实 7、人生观统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1

6、、良好的现实知觉;2、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3、自发、坦率、真实;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5、有独处和自立需要;6、自主发挥功能;7、愉快体验常新;8、有顶峰的体验;9、有社会兴趣;10、人际关系深刻;11、有民主性格结构;12、有创造性;13、抗拒遵从。,心理健康的特征,1、了解自我的现状和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2、能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3、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他人的支配;4、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5、能专注于工作,献身于事业;6、有良好的人际关系;7、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8、注重现在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或创伤,也不沉迷

7、于所渴望的未来。,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异常行为若是屡屡出现,持久而毫不间断,便视为问题。异常是基于正常的标准,不是与他人比,而是与自己本身惯例比。只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就是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1、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10-15;中学生的检出率在10左右。 2、心理问题主要有四类:学习方面、情绪行为、社会适应、家庭教育。如: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吮咬手指、遗尿、偏食厌食、睡眠障碍、多动症、攻击行为、性教育问题、离异家庭子女问题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家庭教养、生活事件、环境变迁) 3、个体

8、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保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心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心理问题的成因,一、自控力水平理论 一方面由于正强化作用所致,个体在外界的诱惑下,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或是获得某种享受而产生了某种愿望,但这种愿望却不能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并且不能自我控制。如偷拿东西。 另一方面由于负强化作用所致,个体在遇到挫折时想要消除内心的痛苦、沮丧与焦虑,但这种发泄却不能通过正当途

9、径解决,并且不能自控。如意气用事。,自控力源于早期教育,得自父母行为的影响。如果关心子女。监督其行为,及时发现异常行为,不允许异常行为的发生,自控力就成为一种稳定品质。若对子女的缺点、毛病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子女的自控力就较低。,良好的自控力要素,健全的自我观念 良好的自我控制 良好的超我观念 对挫折有高度的忍受力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二、多因素理论,一、遗传和生理变化(神经活动类型、成熟) 二、气质和性格(林妹妹的愁肠百转、增多) 三、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态度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突如事故如汶川大地震、大众传媒、同伴群体等),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法,实验法 观察法 测量法 自我报告法(

10、访谈、问卷) 投射法(间接探测,如字词联想、绘画、自编故事等,需要专业的分析诊断),行为治疗法,一、基本理论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条件刺激物的不断强化而成。人的某些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对刺激做出了特定的行为反应,并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若积极,就倾向;若消极,就抑制。,(三)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而获得,即通过观察另一个人(榜样)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且通过强化实现。 其过程有: 1、注意 2、保持 3、运动的再现 4、动机建立(个体有明显的动机) 认为

11、人们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不良行为亦是如此。,二、行为治疗法的具体操作,所谓行为治疗就是要利用通过各种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 (一)放松训练(肌肉放松、想象放松、深呼吸放松) (二)系统脱敏法(沃尔帕发明,利用交互抑制原理或反条件反射原理,建立等级层次,逐级呈现略强的刺激,且不会引起当事人的焦虑或恐怖。),(三)模仿学习(看录像、电影;听录音;让当事人模仿,利用正强化,强化适当的反应倾向) (四)角色扮演(对现实的一种重复、一种预演,当事人可学习改变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 (五)决断训练(适用于人际关系情境,帮助其正确交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

12、说“不”),(六)强化的方法 1、类型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如表扬。 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如对不良行为不再批评。 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如批评、罚款。 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如对不良行为不再奖励。,2、强化的方法 塑造:行为治疗的最常用方法,通过强化的手段,矫正人的行为,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逐级提高标准。 代币制:使用有形的可以得到实物奖励的正强化的方式,使用能兑换物品的证券。 消退法:对不适应的或不良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关注(负惩罚),,合理情绪治疗法,埃利斯于1962年提出,建立在他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之上。 如: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情感总是

13、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情绪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思维造成的;不断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ELLIS的ABC理论,情绪并非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A指诱发性事件(间接原因) 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形成的信念,即看法、解释和评价(直接起因) C指在特定的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合理信念的特征,绝对化要求:必须、应该等关键词(偏差认识,极端的思维方式)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一无是处。既对自己,又对他人。 糟糕至极: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

14、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悲观、焦虑、耻辱等。,合理情绪治疗法的基本过程,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当事人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当事人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第一步,向当事人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们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第二步,向当事人指出,不良情绪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应当自己负责。 第三步,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当事人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

15、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当事人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最重要一步) 第四步,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合理情绪治疗法的整体模型,A:诱发性事件 B:由A引起的信念 C: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 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E: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结果,合理情绪治疗法的具体操作,(一)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方法 质疑式:直截了当地发问 夸张式:故意提出一些夸张性的问题,放大其不合理之处 (二)合理的情绪想想技术 进入产生不良情绪的情境,体验强烈的反应;体会适度的情绪;停止想象,让当事人讲述怎样想的,及时强化新的合理的信念。 (三)认知的家庭作业(自我分析和辩论),精神分

16、析治疗法,1、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就像冰山巨大的底部。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超我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一部分,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 3、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性本能和死本能),力比多是一种力量和本能,也叫性力,驱使人们寻求性满足。泛性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恋父恋母情结等。,精神分析治疗法的操作方法,1、自由联想(催眠状态下的讲述,从中分析) 2、释梦(睡眠时自我控制减弱,无意识的欲望乘机跑出,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愿望的迂回满足;显梦和隐梦,要求病人对梦中的内容自由联想) 3、阻抗(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敏感话题,使治疗重心偏移,帮助病人真正认清和承认阻抗,治疗就进一步),4、移情(病人把对亲人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有正反两种,并非全是爱慕,也有发泄和恐吓等) 5、解释(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森田治疗法,针对神经质患者提出,着眼于消除思想矛盾。治疗要点是“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 让当事人认识并体验到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