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80022 上传时间:2019-04-2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 黄褐斑(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二节 黄褐斑,黄褐斑是面部出现对称性褐色斑片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色斑对称分布,大小不定,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口晒后加重。,临床特点,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其主要病机。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而生。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肝肾不足,水火不济,虚火上炎所致。 脾虚湿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生湿化热,熏蒸颜面而致。 气滞血瘀久病伤营,营卫失和,气滞血瘀,面失所养而成。,病因病机,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多数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多,刺激局部黑素增加。,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常见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

2、妇女,男性亦可见。 始于孕后25个月,部分患者分娩后消退。对称发生于颜面,尤以两颊、额部鼻、唇及颏等处为多见;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淡黑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边缘较明显,多呈蝴蝶状。无自觉症状,慢性经过。,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表皮黑素细胞数目正常,基底细胞层黑素增多。,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雀斑皮疹分散而不融合,斑点较小;且夏重冬轻或消失;有家族史。,鉴别诊断,治疗,辨证论治,外治,内治,其他疗法,针刺、按摩等,肝郁气滞证 肝肾不足证 脾虚湿蕴证 气滞血瘀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充足。 避免日光直晒。慎用含香料的药物性化妆品。忌用刺

3、激性药物及激素类药物。 多食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忌烟酒。,预防与调护,本 节 完,证候:女性多见,斑色深褐,弥漫分布;伴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斑。 方药:逍遥散加减。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香附;斑色深褐而面色晦暗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肝郁气滞证,证候:斑色褐黑,面色晦暗;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失眠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斑日久色深者加丹参

4、、白僵蚕。,肝肾不足证,证候: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疲乏无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或细。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消斑。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伴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当归、益母草。,脾虚湿蕴证,证候:斑色灰褐或黑褐;多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消斑。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胸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痛经者加香附、乌药、益母草;病程长者加白僵蚕、白芷。,气滞血瘀证,用玉容散粉末搽面,早、晚各1次。 用茯苓粉,每日l匙,洗面或外搽,早、晚各1次。 白附子、白芷、滑石各250 g共研细末,每日早晚蘸末擦面。,外治,西医治疗: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或静脉注射维生素c。 耳穴刺血疗法:取内分泌、皮质下、热穴。 针刺法:取肝俞、肾俞、风池为主穴,迎香、太阳、曲池、血海为辅穴。配穴:肝郁加内关、太冲;脾虚加足三里、气海;肾虚加三阴交、阴陵泉。,其他疗法,按摩疗法:面部涂抹祛斑药物霜剂后,沿面部经络循行路线按摩,并按压穴位,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 面膜疗法:清洁面部后,外擦祛斑中药霜剂。霜剂用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白及、僵蚕、白丁香、白附子等各等份研成粉末加乳剂基质配成霜。面膜用上药各等份研末混匀,取适量以蜂蜜调匀制成,其他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