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277137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三水实验中学高二级第一学月考试历 史 试 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1.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2.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这表明周代的乐舞()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

2、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3.表1 记述出处“(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C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4.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

3、是()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5. 西周宗法制规定了分封制的一些继承和传承方式,在所有的等级之中宗法制以嫡长子的利益为主要利益。据此可知,在宗法分封制下()A诸子权争祸乱四起B礼乐征伐自长子出C君主权能相脱节 D立子以长不以贵6.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7.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

4、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A宗法观念的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C风俗观念的演化 D社会治理的僵化8.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B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D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9.

5、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10.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11.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

6、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12.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13.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隋朝的科举制 B元朝的行省制C唐朝的三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14.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

7、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15.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 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16.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

8、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宋代()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17. 明太祖时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此后,仅避本省,不限南北。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这些做法旨在()A密切南北联系 B防范结党营私 C实现权力制衡 D保证地域公平18.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19

9、.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A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20.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21. 北宋至和二年,知谏院范镇指出,如能使“

10、中书、枢密院通知兵民财力大计,与三司量其出入,制为国用”,则天下民力“庶几稍宽”。材料反映出范镇已认识到()A中央各部门权责不明 B强化皇权不符合潮流C应继续弱化武将权力 D分割相权出现的弊端22.“希腊民主政治的原型就是从这些小城邦里萌生,但它并不是代议式的民主,用不着选举国会议员。所有的男性公民群聚于某个场所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通过投票表决。”这段话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具有()A原始性与狭隘性 B直接性与全面性C开放性与随意性 D独立性与广泛性23. 历史留给历史无尽的讽刺: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

11、”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24.“在梭伦、克里斯提尼等执政时,老百姓的权利虽有增加,但由于出席陪审团没有报酬,让有钱的人在法庭占尽优势。”据此,伯利克利推行的津贴措施()A培育了选民的心智 B防止了贵族的专权C损害了公民的品格 D扩张了平民的权利25.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

12、条款说明古罗马()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C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注重维护公共利益26.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27.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在罗马()A公民法不重

13、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D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28.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A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C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D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29.“万民法吸收了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公民法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