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275697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附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1商鞍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

2、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B“以法治国”成立为治国标准C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D“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2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浩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摊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 )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C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D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

3、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4熊人霖称的南荣集描述明代闽浙地区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披寮蓬以待普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依寰主为活,而受其佣值。”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的萌芽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人身控制的松弛D自然经济逐渐瓦解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克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6下表为梁启超19

4、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旨在呼吁( )A摒弃倡导专制的儒家思想B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C转变国家理念以救亡图存D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7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C中共十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8985年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从1985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

5、办法。该做法目的是( )A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C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权D推动城市的改革全面展开9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B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D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10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

6、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11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

7、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前工业化时期(15-18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有两大最突出的现象,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到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据前工业化时期

8、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px“民族自救”为己任,毅然深入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建立生产、销售、信用等合作社,努力构建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全面抗战爆发后,运动被迫中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苏雏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一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据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1)根据材料

9、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冷战结束后,从生产关系看,美国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从身份地位看,美国从“两极”变成了“一超”;从时代特征看,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让位于和平发展的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内外环境变化,美国本应顺势进行新一轮体制性变革,但克林顿醉心于新经济带来的繁荣和赢得冷战的胜利感,没有改革的动力;小布什遭遇“911事件”,丧失了改革的时机,并因为错误的战略选择陷入“两场战争一场危机”;美国

10、人民忍无可忍,终于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高呼“变革”的奥巴马,但他有心无力,八年下来,“奥巴马新政”终究雷声大雨点小,绝难算得上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失败据袁鹏美国需要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解读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运用除材料以外的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

11、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16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

12、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

13、原因。1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与其共和,不如君立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梁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天。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当袁世凯复辟

14、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32019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文)答 案1B【解析】材料要求所言、所行和事情“中法”,这说明“以法治国”成立为治国标准,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迁,排除A;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缺乏人文关怀,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其他学派对法家的态度,排除D。2A【解析】 由“逸周书考定为先秦古籍。”“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可见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故选A;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贵族政治的解体,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周以前的历史,所以不能断定西周以前是否有郡县,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郡县长官与周忘得关系,排除D。3C【解析】由材料中自“ 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 ” 可判断,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 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到政权中来 ,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选官制度不仅仅包括科举制,而世官制与察举制存在严重不足,排除A;材料是通过比较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而肯定科举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