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8921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人群药理学特点2010系列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的临床用药,要点: 新生儿及婴儿时期药代动力学特点 新生儿及儿童用药的特殊反应 新生儿及儿童的合理用药 按不同人群药物代谢及效应特点合理用药个体化用药(individualization of drug therapy),小儿不是小型成人不能完全以成人的规律外推到小儿! 小儿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仅可能产生量的差异,还可能引起质的不同。,机体组成成份比例及解剖结构不同: 水份含量高(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血浆蛋白含量低 胃肠功能不足 肝肾功能发育不全 血脑屏障发育不全,新生儿及婴儿时期药代动力学特点,(一)吸收 1、经口给药 (1)胃酸过低或缺如 新生儿由于胃中有碱性羊水,胃液呈中性,

2、但出生几小时后胃液pH由68迅速降至13,约10天左右又逐渐回升到中性,随后由于胃酸分泌渐增,胃液pH渐降,直至23岁左右才稳定在成人水平。 青霉素吸收 弱酸性药物吸收,(2)胃排空时间延长 新生儿出生后胃蠕动无规律,胃排空时间延长至68小时。约经68个月后达到成人水平。 胃排空时间延长峰浓度(药物在肠道中吸收减少), 达峰时间 生物利用度(肠蠕动较慢),(3)胆汁合成速度较成人慢且含量少。 对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较差 早产儿口服维生素E生物利用度减小,可能继发于胆汁酸和胰酶合成功能不足,随年龄增大,维生素E吸收增多。 (4)肠粘膜主动转运机制尚未充分发育 对主动吸收的药物如核黄素吸收受到限制

3、。 (5)胃肠疾病状态 可恶化肠内情况,进一步减少药物吸收,如 脂肪泻的婴儿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 腹泻可减少某些药物吸收; 一些严重全身疾病可减少胃肠道血流量,进而减少药物吸收。,2、注射给药 (1)静脉注射 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过低时,常选用静脉给药。 危重病人的可靠给药途径,尤其是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在复苏过程中短期内常有多种药物直接注入静脉。 静脉高渗药物(如10%葡萄糖液)有致高渗血症的危险。 高渗血症可引起致命的颅内出血和坏死性肠炎; 直接注入门静脉或脐静脉可致严重肝坏死; 某些刺激性药物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2)肌内注射 吸收量决定于肌肉收缩力、局部血流量和肌肉大小。新生儿及婴儿肌

4、肉尚未充分发育,血流少、活动弱吸收缓慢,不规则。 应注意: 脂溶性高的药物易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内,吸收较好; 水溶性药物要注意,药物pKa值应接近生理的pH值,防止药物在注射部位发生沉淀,形成硬结; 新生儿患外周血流灌注减少的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活动较差的新生儿,均可减少肌注时药物的吸收。,(3)皮下注射不适于新生儿 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注射容量有限,药物容量过大时使流向皮肤的血流减少,药物的浓度或腐蚀性可能损害邻近组织,并且周围循环不良影响药物吸收。,3、皮肤粘膜给药 易因药物吸收过量产生不良反应乃致严重中毒,特别是用药面积大、皮肤或粘膜有炎症或破损时。 一般认为新生儿、

5、婴幼儿经皮吸收药物较成人快而强。 皮肤嫩、角化层薄,药物易通过; 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大(约为2倍)。 也应当注意皮肤粘膜接触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皮肤涂红汞可引起汞中毒; 阿托品滴眼时如不充分冲洗,可因鼻咽粘膜吸收而引起中毒; 婴儿穿戴用樟脑丸保存的衣物,在部分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因萘经皮吸收,产生溶血性贫血和黄疸。,4、直肠给药常用的给药途径 胃刺激性大,首过消除多的药物 昏迷,口服不配合,(2)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低 新生儿血浆中的胎儿白蛋白与药物的亲和力低,降低了药物结合量,故用药时要注意药理效应。 (3)存在竞争物 新生儿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的代谢物,由母体经

6、胎盘进入体内的大量游离脂肪酸、激素、胆红素及其它竞争性底物的存在,占据了白蛋白的结合位点,减少了结合容量,并可能诱导白蛋白构型变化。,(4)病理状态及其它因素 慢性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严重肝病合成蛋白不足;肾病综合征导致大量蛋白经尿流失,均能产生低蛋白血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还可因弱酸性物质在体内蓄积,妨碍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 此外,新生儿动脉导管尚未完全关闭,动-静脉短路使其血pH较低,从而影响药物与白蛋白结合。,4、脂肪含量低 早产儿体脂含量仅为3%,足月儿为12%,出生后皮下组织相对量渐增,直至青春期。体脂含量的变化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分布与再分布。 脂肪含量少,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

7、小,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新生儿易出现药物中毒 脑组织富含脂质,新生儿和幼婴脑与身体比例较成人大很多,另外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均使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 新生儿与幼婴易出现神经系统反应,(2)II 相反应中葡萄糖醛酸结合减少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至3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药物包括氯霉素、吲哚美辛和水杨酸盐。 因为氯霉素主要经此途径消除,因此新生儿用一般剂量的氯霉素就能引起严重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氯霉素成人口服后,约有90在24小时内以葡萄糖醛酸结合型由尿排出,而新生儿由于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生成不足,活力较低,氯霉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不足50,血中游

8、离氯霉素浓度增高,能导致循环呼吸衰竭(灰婴综合征)。 出生周以内的新生儿,口服或静脉注射氯霉素的剂量减为25mg/kg/d。 出生越过2个星期的患儿,口服或静脉注射的剂量为50 mg/kg/d ,分4次给药。 用量若超过100 mg/kg/d,死亡率为对照组的8倍。,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1、合理用药,避免滥用 1) 抗生素滥用 2)维生素过度补充 3)慎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制儿童骨成长及蛋白质合成;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诱导肝微粒体酶加速维生素D代谢,造成缺钙; 磺胺类、硫脲类、地高辛等可影响甲状腺功能; 氯丙嗪可产生内分泌紊乱; 雄激素制剂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9、。,围生期 (perinatal period) 指产前,分娩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 对于人类,围生期一般是指从妊娠第28周到产后1周,包括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后1/3阶段到出生后的新生儿阶段。 围生期药理学(perinatal pharmacology) 主要研究围生期内药物对胎儿、新生儿和母体的作用特点与规律,包括有效性,安全性两个方面。,胎儿药动学特点 (一)经胎盘转运和生物转化 1、经胎盘转运 影响因素 胎盘血流量,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能力; 药物的脂溶性和离子化程度; 妊娠期胎盘绒毛上皮与血管内皮组成的生物膜厚度,2、药物经胎盘代谢 胎盘在药物代谢中也起一定作用。胎盘具有许多生物合成

10、和降解的酶,如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等。 因此,有些药物通过胎盘活性增加;而有些药物通过胎盘则活性降低。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中,皮质醇及泼尼松经胎盘转化为1-酮衍生物;而地塞米松通过胎盘时,则不经过代谢进入胎儿。所以孕妇疾病可用泼尼松,而治疗胎儿疾病则可用地塞米松。吸烟孕妇的胎盘中该类酶的活性比不吸烟孕妇要高。,(二)胎儿药动学特点 1、吸收:主要经胎盘,还可通过羊水从胃肠道和皮肤吸收 2、分布:肝、脑相对较大,分布较多 3、代谢:肝脏缺少代谢酶 4、排泄:经胎盘从母体排出,速度较慢;肾及胆道排泄功能均很弱。排至羊膜腔后,药物可被胎儿再次吞咽,形成药物在胎儿体内再次循环。,胎儿药效学特点 (一

11、)药物致畸作用 胚胎期,器官形成期对药物损害高度敏感,如受损害则造成器官畸形; 怀孕4个月内谨慎用药,妊娠期用药与致畸 孕妇用药是否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根据用药时的孕龄及药物本身的致畸性。 不同胎龄的胎儿,或同胎龄胎儿的不同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敏感期约在妊娠第3周至第3个月。,根据药物可能对胎儿的不良影响,1979年美国FDA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危险性,将妊娠期药物分为以下5类(危害等级):,B、C类药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制霉菌素, 镇痛药,抗风湿药,抗过敏药, 肼屈嗪,受体阻断药, 支气管扩张药,抗哮喘药, 甲状腺素,D类药物 四环素类:牙齿黄色色素沉着,牙齿畸形,骨骼生长迟缓

12、 卡那霉素:内耳损伤 氯喹:视网膜色素沉着异常 三环类抗抑郁药:血细胞损害 口服降糖药:畸形 氯噻酮,噻嗪类:尚未证实临床致畸 糖皮质激素:尚未证实致畸,但需谨慎 地西泮: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观察资料不一致 氯氮卓,戊巴比妥:待进一步确定,X类药物 抗叶酸药,抗代谢药:脑和四肢畸形 锂:心血管畸形 碘:孕妇长期用药使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 及甲状腺肿 香豆素类:鼻畸形,眼损害,智力发育障碍,耳聋,心脏畸形,流产,死产 乙醇(2 g/kg/d):生长障碍,头骨发生畸形,智力发育障碍,低出生体重儿,胎儿酒精综合征 雄激素:女性性器官男性化 抗雄激素:男性性器官女性化 孕激素:心脏、四肢畸形(可疑) 炔诺

13、酮:可能使女性生殖器男性化,乙底酚:苗勒氏管发育障碍,阴道腺病, 宫颈病变,副睾囊肿,睾丸发育不全 苯环利定:不育症,流产,染色体异常 异维A酸:心血管畸形等 抗甲状腺药:甲状腺功能低下 青霉胺:胎儿发育迟缓,四肢畸形,脑瘫 苯妥英钠:颜面畸形,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丙戊酸:发育迟缓,多发畸形 抗惊厥药三甲双酮:骨畸形,小头等 氯喹:视网膜及第8对脑神经损害 喹诺酮类:软骨损伤,骨骼发育受阻,根据上述分类标准,临床应用药物中, 0.7属于A类 19为B类 66 为C类 D类和X类分别占7。 上述分类标准并不是绝对的,药物对每一位孕妇的危险性还受到药物剂量、用药时间、遗传因素、孕期保健和潜在疾病的

14、影响。,(二)药物对胎儿功能的影响 胎儿生长发育期对药物损害轻度敏感,如受损害易造成行为畸形或生理功能异常 根据利弊衡量,掌握适应证用药,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巴比妥盐(D):全妊娠期;长期应用,新生儿药物依赖性 氯霉素(C):晚期妊娠;有发生灰婴综合征的危险 氨基甙类抗生素(D):妊娠期;新生儿听力丧失,肾损害 地西泮(D):妊娠期;长期应用,使新生儿对药物有依赖性,大多数药物均可随乳汁排泄,一般由乳汁中排出的药物浓度较低,不到新生儿的治疗量浓度。 有些药物从乳汁中排出的量较大,如红霉素、异烟肼、磺胺甲恶唑、卡马西平、硫脲嘧啶、巴比妥盐、地西泮、甲硝唑等。 这些药物对乳妇应慎用或禁用,如非用不可

15、时,应暂停哺乳。,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影响,1、注意妊娠期用药的致畸问题 (1)不同胎龄的胎儿或同龄胎儿的不同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别很大。人类致畸敏感期约在妊娠第3周至第3个月。 (2)孕妇用药对胎儿是否产生影响,尚取决于药物本身的致畸性。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危险性,将药物分为A,B,C,D,X 5类。对于D类与X类药物,孕妇应慎用或禁用。,围生期合理用药,2、哺乳期合理用药 大多数药物可随乳汁排泄,但乳汁中浓度较低。 有些药物从乳汁中排出量较大,如对婴儿有影响,乳妇应慎用或禁用,如非用不可,应暂停哺乳。 1)明确用药指征,选择高效低毒药物; 2)选择t1/2短的药物; 3)进入乳汁少,对婴

16、儿影响小 4)避免血药浓度高峰期授乳; 5)大剂量用药时监测婴儿血药浓度; 6)用药期间暂停授乳,重视老年人用药的重要性 老年人口增加 老年人药物代谢及效应特点改变 老年人用药机会增加: 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往往几个脏器同时有病变,并且常为慢性病,如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所以老年人不仅用药的机会较多,而且用药的种类也较多。,身体组分与功能的变化,观察指标 体脂/总体重 血浆容量 血浆白蛋白 血浆球蛋白 总液体 细胞外液 传导速度 心脏指数 肾小球滤过率 肺活量 心输出量 内脏和肾血流量,从20岁到80岁的变化(%) +35 8 10 10 17 40 20 40 50 60 3040 40,(一)吸收 唾液与胃酸分泌减少 胃肠血流与运动减少 食道与胃排空延迟 小肠的吸收面积减少 胃肠主动转运功能降低,老年人的药动学特点,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特别当患者有营养不良、严重虚弱或进行性疾病时 由于某些与年龄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