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8679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9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幻灯片(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第一节 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 迁移与转化,第三节 污水出路与排放标准,第一节 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污水的类型与特征,污水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城市污水、城镇污水) 生活污水:来自家庭、机关、学校、医院等。含有机物质、氮磷等无机盐类、泥沙、微生物和病原体等; 工业废水:污染物质种类多,具有较高的毒性,需做预处理才能排入城镇管网;,国际通用三大类指标: 物理性指标 化学性指标 生物性指标,水质分析指标,物 理 性 指 标,Dissolved Oxygen (DO),水 和 污 水 中 固 体 成 分 的 内 部 相 关 性,生化需

2、氧量(BOD),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 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 水和氨(碳化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 和硝酸盐(硝化阶段) 。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 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 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B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

3、溶解氧) (20,5d)。BOD值高,则水中耗氧有机污染物多。,化学需氧量(COD),COD值越高,则代表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 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K2Cr2O7 (称 CODCr )和高锰酸钾 KMnO4 (称CODMn 或OC ) 。 酸性条件下,硫酸银作为催化剂,氧化性最强。 废水中无机的还原性物质同样被氧化。 如果废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则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 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生活污水通常在0.40.5。,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 成氧量(O2)(mg/L)。,总有机碳(TO

4、C)和总需氧量(TOD),TOC: total organism carbon 在950高温下,以铂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 中的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 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在水质条 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BOD与TOC或TO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TOD: total oxygen demand 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 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 化物后,测量载气中氧的减少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TOD测定方便而快速。

5、,污水有机物指标之间的关系,有机碳量,需氧量,TOC,TOD,CODcr,BODL,BOD5,CODMn,BOD5=70%BODL,在污水有机物组成相对稳定时,BOD与COD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油类污染物,石油类: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 动植物油脂: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厨房污水)和食品工业。,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 的资源价值。 油膜覆盖水面阻碍水的蒸发,影响大气和水体的热交换。 油类污染物进入海洋,改变海水的反射率和减少进入海洋表 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可能产生一定影 响。 大面积油膜将阻碍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 的自净能力。 石油污染对

6、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堵塞鱼的鳃部,能使鱼虾 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 破坏风景区,危害鸟类生活。,酚类污染物,酚污染来源:煤气、焦化、石油化工、木材加工、 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 原生质毒物,可使蛋白质凝固,引起神经系统中毒。 酚浓度低时,能影响鱼类的洄游繁殖。 酚浓度达0.10.2mg/L时,鱼肉有酚味。 酚浓度高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 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0.001 mg/L即有异味)。 灌溉用水酚浓度超过5mg/L时, 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Phenol, 通式ArOH,过多的氮

7、、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 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 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 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 为沼泽和干地。,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 间。当天然水体遭受酸碱污染时,pH发 生变化,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生物的生长, 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 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 总量,按离子状态可分为三类:氢氧化物 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汞、镉、铅、铬、镍等生物毒素显著; 重金属的主要危害:生物毒性,抑制 微生物生长,使蛋白质凝固;逐级富集至人 体,影响人体健康。,含氮化合物,氮是有机物中除碳以外的一种主要元素,也是微生物生 长的重

8、要元素。 污水中的氮有四种,即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 酸盐氮。 危害:消耗水体中溶解氧;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 形成水华、赤潮;引起鱼类死亡,导致水质迅速恶化。,关于氮的几个指标: 有机氮:主要指蛋白质和尿素。 TN:一切含氮化合物以N计量的总称。 TKN:TN中的有机氮和氨氮,不包括亚硝酸盐氮、硝酸 盐氮。 氨氮:有机氮化合物的分解,或直接来自含氮工业废水。 NOx-N: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磷化合物,磷也是有机物中的一种主要元素,是仅次于氮的微生物生 长的重要元素。 磷主要来自:人体排泄物以及合成洗涤剂、牲畜饲养场及 含磷工业废水。 危害: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破坏水体耗

9、氧和复氧 平衡;使水质迅速恶化,危害水产资源。,含磷化合物,无机磷,磷酸盐:正磷酸盐(PO43-)、磷酸氢盐(HPO42-) 、 磷酸二氢盐(H2PO4- ) 、偏磷酸盐(PO3-) 聚合磷酸盐:焦磷酸盐(P2O74) 、三磷酸盐(P3O105-) 、 三磷酸氢盐(HP3O92-),生 物 性 指 标,融会贯通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当持久性污染物随污水稳态排入河流后,经过混合过程达到充分混合阶段时,污染物浓度可由质量守恒原

10、理得出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式中:c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cw,Q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ch,Qh上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河断面达到充分混合后,污染物浓度受到纵向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自身分解作用不断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其变化过程可用下式描述: 式中:v河水流速; 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x纵向分散系数; 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c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 cx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非持久性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降解,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有机物降解:,氧垂曲线的求解:,某点处的氧不足量变化速率是

11、该处耗氧速率和复氧速率之和:,求解得某点的亏氧量:,某点的溶解氧: cc= ccs- cD,到达最缺氧点时间dcD /dt=0:,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扩散和分解受到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因素的影响。 河口是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影响,受涨潮、落潮、平潮时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 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 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海湾或海域局部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差别很大。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污染物在不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第三节 污水出路与排放标准,污水的

12、最终出路,排放需达到国家标准; 少量污染能够被稀释、降解、自净; 排污口应设在城镇江河下游。,进行深度处理并达到国家标准; 解决干旱地区城镇缺水问题; 减少城镇对优质饮用水资源的消耗。,进行深度处理并达到国家标准; 补充地下水层缺失。,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海洋水质量标准GB309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对人体健康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产品质量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应符合应用对象对水质的要求或标准 应为使用者和公众所接受 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 价格应比自来水低廉 应有安全使用的保障,污 水 回 用 应 满 足 的 要 求,本章结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