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68605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一、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1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概念和内涵 科学技术体制是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制度。 科技体制化就是指科技由一种自发存在的社会活动逐步形成相应管理组织、研究机构与制度法规的过程。 (science institutionalization),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本-戴维(JBen-David) :科学体制化包括三层涵义: 科学活动作为一重要社会功能不仅为社会所承认,而且因其

2、自身价值逐渐受到社会尊重。 存在一些调整科学活动,实现其自身目标的独特行为规范,以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显示其自主独立性。 其它社会活动要一定程度上适应科学活动的规范,以满足它的要求。 刘霁堂:建立行政的科学技术组织; 建立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完善有关科技制度、法规及制定科技发展规划。,2. 科技体制化的简要考察,西方的科技体制化最早始于1560年出现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自然秘密协会”及后来的“山猫学会”与“实验学会”。 因为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文化的相遇和融合,科技活动逐渐受到包括上层社会在内的人们的普遍关注,由此导致了松散型学会的出现。这就使得科技活动由以前零散的个人

3、独立研究转变为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早期的专业科学学会 156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学院” 1603-1630年意大利罗马“山猫学院” 1645年英国伦敦“哲学学会”、牛津“实验哲学俱乐部”(波义耳称之为“无形学院”) 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是知识生产专业化的标志性组织。1665年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出版。 1666年“法国科学院”成立 1700年德国“柏林学会”成立(莱布尼兹主持) 1766年英国伯明翰成立“太阴学会”(“月社”),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成立于1662年。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1. 鼓励科学研究和应用;

4、2. 确认评议优秀的科学研究; 3. 促进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交流,为科学家交往提供便利条件; 4. 代表并支持科学团体; 5. 提高公共科学教育,增强公共科学意识; 6. 从事科普活动; 7. 支持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英国皇家学会,“业余”科学家的职业,至19世纪,科学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的、专门的职业,这使得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稳固地确立起来。这个历史步骤的发展,是以美国和德国为主要代表的。 德国(19世纪): 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大学实验室;科研与教育的结合-大学功能的转变);工业实验室.政府实验室。 美国(19-20世纪): 工业实验室(从爱迪生实验室1876)到贝尔企业实

5、验室1925)和政府实验室,爱迪生门罗公园实验室,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1,093项发明专利),而且具有发明组织才能,开创了有组织的技术研究之先河。 1881年(一说是1876年),爱迪生在离纽约40公里的新泽西州门罗公园(Menlo Park)建起研究实验室。在这里,他开始了“每10天一小发明,每6个月一大发明”的事业。他以“发明增进人类的幸福”和“发明用于商业需要”为目的,雇佣约40个人从事电器和机械的发明,其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 爱迪生则像乐队指挥一样指导和协调科学和技术研究。,19世纪80年代初,有44项发明同时进行,每个助手负责一项,他每天检查进度,提出意见,使像滚筒油印机、电缆

6、及其装置、电话耳机、电灯的灯丝、测声音仪器、药品等研究几乎齐头并进。其中,最著名的是电话耳机和白炽电灯的发明。 在他看来,发现带有偶然性,而发明却是有预计的追求。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技术“发明工厂”,开创了有组织地进行规模较大的工业实验研究的新时期。从此,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开始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角。(被科技史学家称为“对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四件历史事件”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卡文迪许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871年筹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体研究机构。 橡木大门上的题词:“主之作为,极其广大;凡乐为者,皆应考察。” 历任主任有:麦克斯韦、瑞利男爵、约瑟夫汤姆森、卢瑟福、小布

7、拉格等。 汤姆森时代:他本人发现电子,阿斯顿质谱仪,威尔逊云雾室,理查森金属电子热发射实验,巴克拉化学元素的X射线能谱,汤姆森邀请许多国家的研究生到他那里工作。为了创造自由、活泼的研究和交流气氛,他制订这样一条制度:研究人员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集中在一起喝茶,在使身心处于松弛状态的环境里交流思想。 在卢瑟福任内,卡文迪许聚集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批青年物理学家,例如,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发明静电加速器的科克拉夫特、瓦尔顿。 现在,实验室大楼可用面积是1.6万平方米,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在内共是700多人,研究领域扩大到许多学科的前沿。 130多年来,培育了几代出色的科学家,其中包括25

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见后)。,1、瑞利男爵 1904 研究气体密度,发现氮 2、J.J.汤姆逊 1906 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卢瑟福 1908 因放射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4、布拉格父子(W.H.布拉格、W.L.布拉格 )1915 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 5、巴克拉 1917 发现作为元素特征的二次X射线 6、阿斯顿 1922 因发明质谱仪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从卡文迪什实验室出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C.T.R.威尔逊 1927 发现用蒸汽凝结的方法显示带电粒子的轨迹 8、理查森 1928 研究热电子现象,发现理查森定律 9、查德威克 1935 发现中子 10、G.P.汤姆逊 1937 电

9、子衍射 11、阿普顿 1947 上层大气的物理特性 12、布莱克特 1948 改进威尔逊云室,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线领域中有新发现 13、鲍威尔 1950 照相乳胶探测技术 14、科克拉夫特、瓦尔顿 1951 用人工加速原子粒子实现原子核嬗变,15、佩鲁茨、肯德鲁 1962 用X射线分析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6、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1962 发现去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17、约瑟夫逊 1973 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8、赖尔 1974 射电天文学 19、休伊士 1974 发现脉冲星 20、莫特 1977 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1、玻尔 1922 研究原子

10、结构和辐射 2、康普顿 1927 发现康普顿效应 3、狄拉克 1933 建立新的原子理论 4、P.W.安德逊 1977 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 5、卡皮查 1978 低温物理学,与卡文迪什实验室有密切关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企业研究机构的范例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究机构。 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因

11、发明晶体管于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专利3千多项。,1997年5月,贝尔实验室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中国贝尔实验室,从中国招聘了第一批12名研究人员。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贝尔实验室亚太及中国地区总部,目前有70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90%有硕士或博士学位,50%来自应届毕业研究生。(许浚感悟创新贝尔实验室华裔高级副总裁的领导理念,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年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由社会承认而形成的等级体系 学术职位和学术声望 学术职位 奖励多少 论文数量与质量 层次结构 社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 科学结构:金字塔结构,科学家的社会分层 朱克曼:科学

12、界的精英,2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社团组织 学术会议与学术期刊 科技教育机构 科学技术研究组织,3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由科学家形成的群体。 弱组织有: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无形学院(维纳组织活动);学会。它是由科学家或科学认识活动的人员自发地组织起来的。 强组织有:大学、研究所、研究室、研究院、科研机构、科学院。它是由政府直接支持或社会直接领导而形成。,师徒链,赫德西 G.P.汤姆森 索迪 阿斯顿 查德威克 卢瑟福 玻尔 J.J.汤姆森 阿普尔顿 玻恩 科克罗夫特 巴拉克 沃尔顿 戴维森 布莱克特 哈恩,家族相关,W.H.布拉格W.L.布拉格 J.J.汤姆

13、森G.P.汤姆森 E.费歇尔H.费歇尔 N.玻尔A.玻尔 P.居里 J.居里 M.居里 I.居里,技术共同体: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 (1)强组织 企业、研究所、工业研究室、研发组织等 (2)弱组织 学会、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及其保障 1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2)科学技术社会化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工业试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3)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支柱 高技术产业、国家创新体系,2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1)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 国家创新系统 (2)

14、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战略方针制定、政策法规引导、产业升级调整、 研发开发投入、区域示范探索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科学奖励制度、技术专利制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1、正面价值 (1)科学技术推进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 科学技术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推进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科学技术推进着人类劳动条件的改善.,(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2)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3)

15、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的更新.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自然生态问题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 森林面积减少 物种多样性消失 灾害增多 全球升温 资源枯竭 社会生态问题 人口激增 贫富差距拉大 犯罪率提升 腐败增多 政治动荡 人文生态问题 人性退化 人格扭曲 精神空虚 情感失落 价值歪曲,2、负面价值,(三)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1.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1950s工业化,1970s现代化, 2000s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 2.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 3.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科技发展战略 国家创新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