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8333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6.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民俗文化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文化,第七章,中国民俗文化,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四、生产民俗 五、生活民俗 六、少数民族民俗 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民俗是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也就是风俗习惯。“风”是由于自然原因而形成的习惯,“俗”是由于社会原因形成的习惯。 民俗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民俗本身,又是一种观念 。 民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基层文化,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的事象。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

2、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一、民俗的概念,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四、生产民俗 五、生活民俗 六、少数民族民俗 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共同性特性,二、民俗的基本特征,同一集体共有的特征,如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正月十五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2、历史性特征,具有时代特点 民俗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民俗文化不同 。如,中国“扇文化”。,二、民俗

3、的基本特征,2、历史性特征,具有传承性 如春节的发展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曾经一度取消“春节”,改为“元旦”,但今日人们仍然把春节视为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 可变性和创造性 汉族新娘出嫁: 竹框花轿拖拉机轿车 对联的发展: 桃木桃木门神对联,二、民俗的基本特征,2、历史性特征,有消亡的可能性 如,女性裹足。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宋代已有缠足记载,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持赞赏的态度。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满清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

4、足风俗,此时缠足之风难以停止。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遭到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猛烈批判,渐渐绝迹。,二、民俗的基本特征,3、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四、生产民俗 五、生活民俗 六、少数民族民俗 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三、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文化,农耕、畜牧、渔猎、商业、饮食、居住、交通,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四、生产民俗 五、生活民俗 六、少数民族民俗 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

5、关系,1、种植与养殖民俗,四、生产民俗,从经济生产的民俗事象上看,生产民俗大体上有四种形态:山村狩猎民俗、渔村捕捞民俗、牧村畜牧民俗和农村农耕民俗。,稻作风俗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题的稻作风俗。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先驱”。,河姆渡文化,1、种植与养殖民俗,四、生产民俗,稻作风俗,立春 打春(立春鞭牛) 吃春饼 挂春牛图,从先秦时期就有了“出土牛”的习俗,后来有了“打春”的习俗。 “人误地一春,地误人一年”,打春正是催春的时节。,1、种植与养殖民俗,四、生产民俗,稻作风俗,春社(祈年的盛大仪式):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为二月二日,俗称“土

6、地公公生日”;官社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 皇帝祭祀 老百姓祭祀 祭祀谷神、社神(土地公公)、蚕神,“社”是土地之神 ,春社这一天,人们聚集在社庙,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有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等,在祭祀完毕后,把食物给大家分享。 演出社戏、陈设“社肉”供品、饱尝社饭、社酒。 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1、种植与养殖民俗,四、生产民俗,稻作风俗,开镰 稻头祭神 酒饭、香火祭神 尝新,早稻收割时开镰,用酒饭和香火在田头烧一下,祭祀五谷神。,四、生产民俗,山林风俗 植树日(正月

7、十八) 新春插柳标春 祭山神叠石为庙 造子孙林 嫁娶时男方聚众造林,以供新婚夫妇日后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和为老人送终之需。可依时令在婚礼前或婚礼后择日举行,此礼含造福子孙之意。 落地林 又称“三日林”。婴儿后所造的树木或竹林。汉族民间育儿风俗。流行于浙江、山东等部分山区。北魏已有此俗。一般是“春栽木,冬栽竹”。造完林,封山十八年,然后砍伐作婚礼开支或做婚礼家具。,1、种植与养殖民俗,四、生产民俗,养蚕风俗 马头娘_蚕神 蜀中、江浙一带 中国神话中的蚕神。相传是马首人身的少女。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个姑娘的父亲外出不归。姑娘思父心切,立誓说如果谁能把父亲找回来,就以身相许。家中的白马听后,飞奔出门,

8、没过几天就把父亲接了回来。但是人和马怎能结亲?这位父亲为了女儿,就将白马杀死,还把马皮剥下来晾在院子里。不料有一天,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又过几日,人们发现,姑娘和马皮悬在一棵大树间,他们化为了蚕。人们把蚕拿回去饲养,从此开始养蚕历史。那棵树被人们取“丧”音叫做桑树,而身披马皮的姑娘则被供奉为蚕神,因为蚕头像马,所以又叫做“马头娘”。,1、种植与养殖民俗,2、狩猎与采集民俗,四、生产民俗,捕猎方法: 狗围、下夹子、烟熏、射杀、诱杀、放鹰 狩猎规俗:不得打亏情,春不打母,秋不打公。 捕鱼民俗 出海日逢双不逢单 救险风俗 船忌(倒、翻、搁) 渔家宝鱼鹰,2、狩猎与采集民俗,四、生产民俗,采集民俗

9、东北采参 民间传说:人参根茎象娃娃会跑走, 只有用红头绳拴住才跑不了 人参须根越齐全越珍贵,一、民俗的概念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四、生产民俗 五、生活民俗 六、少数民族民俗 七、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中国烹饪源远流长,闻名世界,素有“烹饪王国”之称。就象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一样,中国烹饪艺术是中国数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食在中国”的说法,品尝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风味佳肴是海外游客来中国的动机之一。,生活民俗是民俗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吃、穿、住、行、医以及游艺等多方面。经过几千年的民俗事象的积淀,汉族的生活风俗

10、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生活风俗的文化性。,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中国饮食民俗的特点 食品种类之丰富属世间少有 可食用东西极多,用料极其广泛,杂食性强。南方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北方以麦面为主食;西北以土豆、小米为主食;西北少数民族以奶制品为主食。 傣族蚁卵酱、蛐蛐酱 构成区域性食谱程式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形成八大菜系:鲁、川、苏、粤 、浙、闽、湘、徽 。 其中四大菜系影响力最大:鲁、川、苏、粤 。,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中国

11、饮食民俗的特点 色、香、味俱全(烹调艺术化)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不时不食”。还提出一些餐桌礼仪,例如,“席不正不坐”、“食不言”等等。 构建了民间各种饮食风俗的惯制 饮食共同性特征体现在“和”字,如除夕吃团圆饭,俗称“合家欢”。 日常饮食惯制,汉族南方一日三餐,有时有夜宵;北方不吃夜宵。 节日惯制,在固定的节日吃习俗食品,如年糕、春卷、水饺、元宵、粽子、腊八粥等。 礼仪饮食习惯,庆寿要用寿糕、寿面;婚礼上要吃“子孙饽饽”和喜糖。 信仰上的饮食惯制,祭社上用麦芽糖;清明祭坟用清明果;端午节喝黄酒。,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中国饮食民俗的特点 独特

12、的茶艺与酒俗 茶俗: 南方人喜饮绿茶和红茶; 北方人喜饮花茶; 华南人喜饮乌龙茶; 西南地区人喜饮沱茶; 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喜饮奶茶; 藏族饮用酥油茶。 酒俗: 中国有白酒、黄酒、果酒三大酒类。 中国凡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是“无酒不动”。 形成了酒令,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中国各地的饮食习俗 北方人的饮食习俗 过年吃饺子(远为“交子”) 主食吃馒头(馍馍) 花卷(丧事) 大碗喝茶、大口吃饭 南方人的饮食习俗 过年吃馄饨、年糕(年年高) 饮酒喝茶 壮族人的饮食习俗 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逢年过节要吃糯米饭 壮族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

13、中国各地的饮食习俗 满族人的饮食习俗 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面食。 萨其马是传统食物 过年吃饺子,除夕吃手抓肉 回族人的饮食习俗 宰杀牲畜时要念经文, 饮食要求“清、净、香” 羊羔肉、肉夹馍、馓子等 盖碗茶,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中国饮食业发展现状 餐饮业迅速发展 菜肴自成特色,并有新的发展(1500种菜点) 烹饪教育和科研工作发展迅速 国外饮食进入中国市场。,1、中国的饮食民俗,五、生活民俗,中国饮食业发展趋势 特色餐馆、酒楼会继续增加。 中式快餐会突现异军。 餐饮更重视营养配食。 中外饮食大融合。,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历史性特征 阶级性特征 秦时期,黑为最上,三

14、品以上着绿色,庶人着白色。,(1)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职业性特征 民族性特征,(1)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原始服饰 毛皮为衣: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夏商周服饰 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宗教图腾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时期。奴隶主阶级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将其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除蔽体之外,是“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制定了相应的章服制度。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青、赤、黄、白、黑五种原色;裳用间色: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

15、,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春秋战国服饰出现胡服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便衣,平民穿的礼服,因上衣和下裳相连,袍身又深又长,所以叫做深衣。,(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秦时期服饰 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男服: 阶级性明显 梳髻 穿三重衣 腰系革带 腿裹行藤,(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秦代将军服饰,秦代骑兵服饰,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秦时期服饰 女服: 宫廷以华

16、贵为上 脑后垂髻 穿曳地长袍 穿三重衣,(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汉代服饰 服饰大都沿袭秦制。 富贵人家出现丝绸质服饰。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来体现的。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历经3700年不变. 深衣 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曲裾深衣(汉),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汉代将官服饰,汉代骑兵服饰,汉代士兵服饰,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流行 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并存和相互影响。,(2)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2、中国的服饰民俗,五、生活民俗,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流行 男装特点 宽衫大袖 衣衫以对襟 领、袖都施有缘边,(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