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68202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实践及实践中的主体、客体的含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对象化的活动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 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人的无机的身体,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一)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一)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审美关系 价值关系,3.实践中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第

2、二章,(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

3、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人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 “良知”、“良能”。,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存

4、在于理念世界,本来就有关于世界的知识。只是由于来到现实世界受到肉体的玷污,暂时忘掉了。因此,“知识就是回忆”。,(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确定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和真理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二章,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二、认识是

5、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活动的基本概括: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红花!,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鬼从何来?,蛇!,杯弓蛇影,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 认识的辩证运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一)认识是一个充满

6、矛盾的过程 1.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正确与错误等等 2.认识过程中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1)就认识客体而言 2)就认识主体而言 二)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涵义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认识的起点,是对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综合是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表象以往感觉和知觉的再现,即通过回忆或联想产生的事物的整体形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

7、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 形象性和具体性。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仅是对事物的现象、表面联系的认识。,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对同一类事物的本质

8、属性的反映,要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才能达到 判断运用概念对事物的状况有所判明或断定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 推理是由已知的前提推出一定的结论的思维形式,它不仅反映事物当下的联系,也反映事物的发展趋势,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局限依赖于感性认识,无法证明自身的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对立 就内容而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就形式而言,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理性认识是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稳定的。,2)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二

9、者相互渗透,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二者往往相互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3)避免割裂开二者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 A.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教条主义 B.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经验主义,3.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的条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占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1.实现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必要性) 1)实现认识的目的。 2)使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是正确的(?)。 2)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10、。 3)理性认识要为实践主体所掌握。 4)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主观条件的限制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决定了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光的本性之争,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客观性的依据: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思考问题: 真理有无阶

11、级性?如有,当如何理解?,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有限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涵义: 1)真理的绝对性又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逼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的相对性又叫相对真理,是指真

12、理的有条件性: 每一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的正确反映,相对于无限发展着客观世界,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有待于扩展的; 每一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某一层次的正确反映,相对于无限发展着客观世界,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有待于深化的;,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对立(略) 2)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相对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发展就是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过程。,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1)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绝对中看到相对,相

13、对中把握绝对; 2)反对割裂开二者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当成教条: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指导意义。,(三)、真理和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认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第二,真理的发展要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和谬误的统一,a2+b2=c2

14、,a2+b2=c2,a2+b2=c2,真理,谬误,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第三,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统一,(三)、真理和谬误,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坚持真理,排除谬误,孔子,亚里斯多德,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检验真理不能以权威为标准,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检验 真理 不能 以众 人意 见为 标准,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检验真理不能以是否实用为标准,胡适,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

15、个实践的问题。-恩格斯,二、检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这是由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一致的标准不能单纯在主观或客观领域内去寻找。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主观认识以客观对象连接起来,加以对照。,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与相对性(不 确定性) 1、绝对性: 1)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2)凡经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都包含有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 3)随着实践的发展,那些实践当下无法检验的认识,最终一定会被检验。,2、相对性: 1)具体的、特定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2)实践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检验不是一次性的,任何认识都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三)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与相对性(不 确定性)的统一,四)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1、逻辑证明是探索、论证真理的方法、手段,而非最终标准; 2、逻辑证明的前提,需要实践的检验。 3、逻辑证明的规则不是先验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 4、逻辑证明的结论仍需实践的检验,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1、何谓价值? 1)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与功能属性说。 2)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效用关系关系说 2、真理的一元性与价值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