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68095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8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第1章当代世界政治(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出勤(15)+课堂笔记(15)+课后作业(15)+课堂表现(15),第一章 当代世界政治,本章主要内容: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论提示 战后世界政治的“雅尔塔体系”确立。 冷战开始,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相对抗形势出现,两极格局形成。 世界格局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发展与演变,到80年代末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当今世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2、,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当今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关键词,世界政治 两极格局 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 基本特点 主要问题,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到多极化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

3、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决定世界政治格局构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关系利益和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旧霸权衰落、新霸权崛起;大国特别是霸权国的国际战略;国家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调整、重新组合,及其由此而构建的地区乃至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和国际形势的重大演变。,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的第二次首脑会议。 会议内容:分区占领德国;对日作战;组建联合国;波兰边界划分 会议的宗旨是划分势力范围,商讨战后大

4、国合作和维护世界秩序问题。,雅尔塔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出席会议的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战后两极格局基本是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英3盟国政府首脑会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以及3国外交顾问、军事参谋部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军事问题,特别是欧洲第二战场问题。通过了关于1944年5月

5、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议。通过了德黑兰宣言和关于伊朗的宣言。与会国在宣言中表示愿意维护伊朗的完全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会议还讨论了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以及其它问题。为了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在会上宣布:在打败德国法西斯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这次会议对反法西斯同盟的巩固,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会议后期为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三国首脑会议。关于苏、美、英、法4国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应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消灭垄断集团,重建德国经济。关于德国战争赔偿问题,最后商定赔偿应

6、由每个占领国从自己的占领区征收,苏联还从西方占领区取得所拆迁的德国工业设备的25,其中10是无偿获得,15用粮、煤交换。 会议承认了新成立的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并确定了波兰的疆界问题,会议决定设立苏、美、英、法、中5国外长会议,负责准备同欧洲战败国的和约。此外还讨论了对意、罗、保、匈、芬等国的政策及其加入联合国组织的问题。 7月26日,以美、英、中3国宣言形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宣布了盟国占领日本后将实施的基本原则,并重申开罗宣言必须实施。8月2日,苏英美三国波茨坦会议议定书签字。,联合国,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 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国际组 织会议上,50个国

7、家的代表起 草了 联合国宪章。这些 代表以中国、苏联、联合王国 和美国的代表于1944年8月至 10月在敦巴顿橡树园拟订的建议为基础进行讨论。1945年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宪章。波兰当时没有代表参加会议,但后来签 署了宪章,成为51个创始会员国之一。,1945年旧金山会议,联合国宪章及埃及代表签字情景,1946年3月5日,丘吉尔 “铁幕演说”。它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 “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 “第四点计划” 苏联 “莫洛托夫计划”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连成一片,形成了同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

8、,冷战,冷战:,冷战,是美国原子垄断政策的鼓吹者贝纳德.巴鲁赫首先使用的词语。是相对热战即敌对双方直接诉诸武力而言的。 它特指战后美、苏推行相互敌视的政策,形成的美、苏及各自盟国之间的、公开的但有限的敌对状态,双方的冲突和竞争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展开,包括开展军备竞赛,用武力优势相威胁,但没有直接诉诸武装力量的进犯。“冷战”的基本状态就是“不战不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根据国会的要求,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系统阐述其向谋求援助以抵抗共产主义侵略的非共产党国家提供援助的理论。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

9、人员的威胁,如果希腊陷落,将严重影响土耳其,从而直接影响欧洲、中东和整个自由世界。他要求国会给予希腊、土耳其几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此即“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的旗号,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反苏、浪潮的政治动员令。,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为西欧提供130亿美元的援助,其条件是: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物;尽快消除关税壁垒;放松 或取消外汇管制;将本国和殖民地出 产的战略物资供应给美国;设立由美 国控制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的私人 投资和开发权利;同时要减少对

10、社会 主义国家的贸易,逐步消除政府中的 进步势力等。,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莫洛托夫计划提出者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http:/www.nato.int/): 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 丹、挪、葡、意和冰岛十一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 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

11、军事上实现战 略同盟的标志。 该条约规定有效期20年,同年8月24日正式生效。1952年2月,希腊和土耳其加入,1955年5月联邦德国加入,1982年西班牙加入,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总部原设在伦敦,1951年迁至巴黎,1967年又迁至布鲁塞尔。,北约标识,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英语: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华约标识,两极格局彻底形

12、成,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50年美军进驻中国台湾,封锁台湾海峡,以及1954年取得胜利的越南人民抗法战争,实际上是战后两大阵营间的军事较量,虽然未引发两大阵营的全面热战和世界大战,但明显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军事对抗。 从1950年至1954年,美国在亚洲建立了一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体系。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这样,帝国主义军事同盟就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并包括了德、日两个原法西斯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于1955年5月14日签订华沙条约,正式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至此,在欧洲就

13、形成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就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两极格局,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形成的根本原因,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

14、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这一时期,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重大事件有:,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60年代的中苏论战、国际共运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1961年民主德国筑起柏林墙;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1965年美国扩大对越战争,局部战争开始;1964年中法建交、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1956年和1967年的第二次、第三次中东战争;1955年的亚非会议;1961年的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等。,1.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 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 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4.第三世界的崛起,从这些事件我们可

15、以看出,世界政治格局的动荡、分化和改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与瓦解,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变化就是从两极逐步向多极化转变。 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攻守的态势互有转换。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则处于守势。 苏联1985年主动提出与美国进行谈判,美国立即表示同意。从此,美苏关系出现缓和趋势。,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西欧进一步走向联合。 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越来越大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成

16、为世界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斗争中,发展中国家加强了联合,成立不少区域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2.多种力量快速发展,80年代以来,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同西方国家差距拉大。为了克服困难,振兴经济,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或调整。戈尔巴乔夫,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搞政治多元化。结果不仅搞乱了苏联,也引起东欧的动荡。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到1991年12月底,持续近50年的“雅尔塔体系”终结,两极格局瓦解。,3.两极格局瓦解,两极格局瓦解原因,第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已经烟消云散。 第二,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已经宣告解散,欧洲两大军事和经济集团的对立不复存在。 第三,两德统一,苏军宣布从德国东部撤军。“雅尔塔体系”的原始宗旨之一,就是确定对法西斯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既然统一,“雅尔塔体系”自然宣告终结。 第四,俄罗斯尽管继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