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786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课件(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室生物安全 应急体系与意外事故应对 Laboratory biosafety emergency system and Contingency plans,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华 联系电话:0571-87235159 邮箱:,一、生物安全应急体系 二、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应对,一、生物安全应急体系 建设应急体系的目的: 防患于未然,做好应对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准备工作。 通过培训、训练使所有工作人员都熟悉应对意外 事故的方法和要求。,了解下列有关概念: 应急: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短时间内配备人力、物资和能源、迅速采取措施,把突发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措施或体系,预案: 是在事件

2、发生前制定的应对方案。 以预警为基础 以降低突发事件危害为目的,预警:引起人类行为防治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产生威胁的一种方法,是有限却能确保人群健康的科学方法,是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缺乏计量反应关系情况下,促进和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健康威胁之前采取的措施。,关键是做好:,预警的分级,意外事故的监测,掌握法律条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向该实验室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了解应急预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一)应急处理指挥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事

3、件的监测与预警; (三)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制度; (四)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五)事件的分级和处理工作方案; (六)感染事故的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七)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熟悉本单位或实验室的应急处置预案。 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框架 第一部分 总 则 一、目的 二、适用范围 第二部分 组织管理 一、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相关科室职责 管理及各实验室所在科所职责,第三部分 实验室感染事件分级、判定和解除 一、实验室感染事件分级与判定 二、实验室感染事件判定和预案的启动 三、实验室感染的

4、降级和解除 第四部分 实验室感染的应急反应 第五部分 实验室感染的现场调查控制 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二、实验室隔离消毒措施 三、病例的救治与隔离治疗 四、接触者的判定和医学观察 五、特殊场所的现场处理,第六部分 实验室感染监测与报告 一、实验室感染的监测 二、监测内容 三、监测资料的分析与预警 四、实验室感染事件的报告 (一)报告内容 (二)报告机构与报告人 (三)报告程序和方式 第七部分 实验室感染的预防 一.一般预防 二、紧急预防措施 第八部分 督查和责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二、责任追究,差错事故 1、一般差错:生物安全柜内洒溢,没有严重后果。 实验室内部处理,处理后报告实验室负责人。

5、2、重大差错:安全柜内大量感染性材料洒溢,实验室内和工作服小量洒溢,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实验室所在单位处理。,掌握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分类分级和报告:,实验室感染事故 一般实验室感染事故: 感染性物质洒溢在实验室清洁区、皮肤、粘膜、消毒不彻底,发生气溶胶外溢。 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第三、四类病原微生物),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及时向所在单位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严重实验室感染事故: 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感染,但没有发生死亡和病例扩散(包括不能排除实验室感染情况的)。 向省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重大的实验室感染: 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感染并造成或可能造成死亡和病例扩散

6、,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丢失、被盗。 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报告卫生部。,责任报告人: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报告内容:时间、地点、检测内容、感染物质的浓度、计量、暴露途径、扩散方式、污染范围等。 感染发病的应报告:发病时间、症状、病程、体征、化验结果、治疗措施等。 报告时限:参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报告流程,报告人,实验室负责人,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必要时 进入现场处理,开展事故调查,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作出评估,事故调查结果,反馈,反馈,了解事故调查程序 调查包括: 1、收集信息 2、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级别、数量及扩散范围 3、接触人员的感染情况 4、仪器设备运转

7、情况 5、消毒设备和试剂的效果 6、询访目击者、答案、文件和工作记录 7、现场进行测量、检查、记录、取证、拍摄照片 8、对事故等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进行评估 注意: 有直接厉害关系的人员不得参加 先不要追究事故责任,浙江省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将纳入全省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二、意外事故应对,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应当提供以下操作规范:,(一)应对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的处置原则、方法及程序 (二)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清除污染的办法及措施 (三)人员和实验动物从现场的紧急撤离措施及规程 (四)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 (五)流行病学调查,1、地震

8、如果有震感,不要坐电梯,到墙角蹲下,别躲在高楼下,找空旷平地更安全。 应当对实验室进行封锁 进行适当的范围内的消毒 专业人员防火的前提下进行清理,(一)了解自然灾害处置,2、水灾 经常发水灾的地方不应该设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发生水灾报警时应该立即停止工作,专利菌毒种和相关材料。 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 仪器设备消毒转移 水灾后对设备进行清理维修从新检测合格后才能启用,3火,对实验室成员进行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和如何使用消防器材等方面的消防培训。 在每个房间、走廊以及过道中应设置显著的火警标志、说明以及紧急通道标志。,在实验室中引起火灾的通常原因包括: (1)超负荷用电 (2)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

9、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3)供气管或电线过长 (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5)使用不是专为实验室 环境设计的仪器设备 (6)明火,(7)供气管老化锈蚀 (8)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9)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 (10)在易燃物品和蒸气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11)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 消防器材应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门边,以及走廊和过道的适当位置。这些器材应包括软管、桶(用于装水和沙子)以及灭火器。灭火器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维持在有效期内。,发生火灾时 (1)人员安全撤离 (2)火势小的情况下进行扑灭 (3)消防队员不进入实验室 (4)不用水灭火,5、电,对所有电器设备都必

10、须定期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接地系统。 在实验室电路中要配置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断路器不能保护人,只是用来保护线路不发生电流超负荷从而避免火灾。漏电保护器用于保护人员避免触电。 实验室的所有电器均应接地,最好采用三相插头。 实验室的所有电器设备和线路均必须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规范。,停电 迅速启动双路电源或备用电源 期间做好呼吸的防护 时间短的屏住呼吸 佩戴专用头盔,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二)掌握意外暴露的处理程序和方法,美国CDC医务工作者感染HIV数据统计,HIV在医务人员中的感染(199年 美国),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 (n=1891) 调查时间:年月年月,世界各国实验室感染

11、的直接原因,实验室意外事故分类,常见的刺伤意外事故,将血样标本注入试管中,抽血拔出针头时,患者或动物突然移动时,注射液体抽取过程中,使用过的注射器在丢弃前进行浸泡消毒,这是一个极危险的方法!据统计,非安全注射引起的感染中,有1/3的人是由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引起!,收拾实验污物,拆卸一次性注射器再利用 使用后将针头弄弯或用剪 刀剪断。 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使用双手重新盖帽使用过的针头 运输未盖帽的针头 将针头随意放置在实验台面上,4、使用后、丢弃前损伤,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后处理程序,(1)立即停止工作 (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 (3)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并进行消毒处理。 (4)观察和

12、必要的预防治疗。 (5)要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并保留医疗记录。,禁止将针头随意放置,避免意外事故方法,应用重新盖帽装置,禁止双手重新盖帽,禁止用手移 去注射器针头,注意事项:不应将截断的针尖倒入一般性不抗针扎的容器中,如普通塑料袋。,针尖丢弃前应用截针器将针尖及注射器乳头毁坏,丢弃过程中,针头从装满利器的收集箱中突出 预防 在尖锐物被丢弃前,每次应检查尖锐物收集箱以确定未装满或未针头未突出,避免意外事故方法,尖锐物收集箱 应放在使用处,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确保医疗废弃物放置在一般人无法接触到的地方,禁止将针头丢弃在塑料袋中,禁止将针头丢弃在普通垃圾箱中,2、感染性材料洒

13、溢,(1)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 (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 (3)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通常用5漂白剂溶液(次氯酸钠)。由外向内进行处理。 (4)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 (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预防措施,严格按

14、照要求进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包装。 推荐使用有螺旋口盖子的试管。 运输前对包装完好情况应该进行仔细检查。 尽量使用不易破碎材料的容器。,生物安全柜内洒溢: 量少的:柜内消毒即可。 量大的: (1)应立即停止工作, (2)按照前面的原则进行消毒处理。 (3)移出柜内物品 (4)打开台面钢板,往下层槽中加入消毒液, 30min后将液体吸出。然后将槽内面板擦拭干净后, 用清水洗净。,生物安全室内生物安全柜外洒溢: (1)立即停止工作 (2)按上述要求处理 (3)处理完后对实验暴露人员进行一定时间的医疗观察(潜伏期)。,生物安全室外洒溢: (1)加强各人防护 (2)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3)对

15、暴露人员进行医疗观察 (没有严重事故的可判定为一般事故),防护服污染: (1)立即局部消毒 (2)手部消毒 (3)脱掉防护服并进行消毒 (4)换上防护服并对现场进行消毒。 (5)对空气污染的应该对实验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后通风。,皮肤粘膜污染 (1)停止工作 (2)消毒皮肤污染部位 (3)清水冲洗 (4)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5)暴露人员隔离观察,3、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常见的感染性物质食入原因: (1)在实验室内进食 (2)在实验室内喝水或饮料 (3)手或笔等直接接触 (4)污染物质喷洒入口 (5)用口吸移液管、直接开启实验室设备。,处理程序: (1)停止工作。 (2)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

16、并进行医学处理。 (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 (4)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预防措施: 1、应禁止在实验室进食,包括饮水。 2、禁止在实验室冰箱中存放食物。 3、禁止用口吸移液管。 4、禁止用嘴直接开启有潜在感染物质的实验室设备。,4、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 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 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2)所有操作都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 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 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 (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