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7641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6.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课件(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主讲教师:文若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教学目标,1.掌握心搏骤停和猝死的定义 2.掌握心搏骤停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3.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的抢救流程 4.熟悉进一步生命支持及延续生命支持 5.熟悉心搏骤停的原因 5.了解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 6.了解心前区捶击及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心搏骤停,基本概念,原因,类型,临床表现与诊断,(一)基本概念,心跳骤停的定义,从不同的临床角度出发,心跳骤停的定义不完全相同。 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美国AHA为冠心病患者心跳骤停作的定义是:冠心病发病后1小

2、时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脏骤停。 Cecil 内科学第十六版则规定: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即应视为心跳骤停。,(一)基本概念,猝死: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由心血管病变引起的猝死又称心源性猝死。,心搏骤停:指患者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心脏骤停,未预料的停搏,刚刚的停搏,(一)基本概念,死亡,临床死亡 标志呼吸心搏停止 特点可逆 生物学死亡 标志脑死亡 特点不可逆 临床死亡向生物学死亡发展,(二)心

3、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原因分为: 1.心血管疾病 2.非心血管疾病 3.手术及其他诊疗操作中的心脏骤停 4.迷走神经受刺激致反射性心脏骤停 5.麻醉意外 总之 ,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众多,80%以上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致,20%左右为其他原因。,(二)心脏骤停的原因,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占80%):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栓塞等。 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 冠状动脉口狭窄、风湿性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畸形等。,(二)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肌疾病:原发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主动脉疾病: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发育异常 心内膜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二尖瓣脱

4、垂 心脏肿瘤:心房黏液瘤、心脏间皮瘤等 其他:高血压心脏病、肺动脉栓塞、遗传性Q-T间期延长、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等,(二)心脏骤停的原因,2.非心血管疾病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药物中毒和过敏: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青霉素或某些血清制剂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 各种原因所致严重休克 意外事件:电击伤、溺水、窒息、严重创伤 其他: 脑血管意外和重症坏死性胰腺炎。,(二)心脏骤停的原因,.3 手术及其他诊疗操作中的心脏骤停 心包和胸腔穿刺。 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嗜铬细胞瘤摘除术中和心脏手术过程中。,(二)心脏骤停的原因,4 迷走神经受刺激致反射性心脏骤停 气管造口,气管插管,咽

5、喉、气管、支气管吸引咽心反射。 压迫双侧眼球、双侧颈动脉窦窦弓反射。 胸、腹部手术,牵拉肺门或肠系膜。 其他:如胆心反射、妇科检查等。 5. 麻醉意外,心肌梗死、心肌炎、缺氧、 过敏因子 酸中毒、麻醉药、电解质紊乱 心肌炎 心脏阻滞 电休克 心脏功能降低 麻醉药 酸中毒 冠脉硬化 缺氧 心律紊乱 心脏骤停 冠脉灌注不足 冠脉栓塞 高碳酸血症 冠脉痉挛 心肌缺血 休克 心瓣膜病 心输出量降低 低温 迷走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 血、心包填塞、心瓣膜病 心搏骤停 图1 心脏骤停环及发生原因,(三)心搏骤停的类型,心室颤动 在临床一般死亡中占 30%,在猝死中占 90%。此时心肌发生不协调、快速而紊乱

6、的连续颤动。心电图上 QRS波群与T波均不能辨别,代之以连续的不定形心室颤动波。 心脏电机械分离 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 心脏已无收缩能力。无心搏出量,即使采用心脏起搏救治也不能获得效果。心电图表现为等电位线,有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 心室停搏(伴或不伴心房静止)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常见窦性、房性、结性冲动不能达到心室,且心室内起搏点不能发出冲动。,心脏骤停的心电图特点:,心脏骤停的心电图特点:,心脏骤停的心电图特点:,(四)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 1.心音消失。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或伴

7、有短阵抽搐。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诊断 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大动脉搏动消失。,各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大脑-4-6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25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肝细胞-1-2小时 肺组织-大于2小时,无氧缺血时脑细胞损伤的进程,脑循环中断: 10秒 脑氧储备耗尽 20-30秒 脑电活动消失 4分钟 脑内葡萄糖耗尽,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脑内ATP枯竭,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6分钟脑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6小时 脑组织均匀性溶解,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CPCR):是研究心跳

8、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 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古老复苏法: 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因素:加温法 死亡相当于睡眠状态:唤醒法 溺水是由于吸入水太多:震荡法和倒灌法(18世纪) 荷兰18世纪抢救方法(1774) 加温 清除吞入或吸入的水 刺激法 风箱吹气法,现代CPCR: 产生与描述阶段 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 1956年-电除颤(Zoll)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Safar) 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

9、uwenhoven) 1966年-定义了CPR(美国科学院),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现代CPCR: 应用阶段(60年代) 广泛采用阶段(70年代)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胸泵学说及辅助方法,药物治疗,脑复苏 价格与效益评价阶段(近十年),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心肺脑复苏,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一)基础生命支持,A (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 停和畅通呼吸道,B (breathing) 人工呼吸,C (circulation)人工循环,D (defibrillarioll) 除颤 (对室颤和无脉搏的室速),由于现已有自动体

10、外除颤器,故已将除颤作为基础生命支持的治疗手段。,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1.判定患者有无意识,2.呼救,3.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4.畅通呼吸道,5.判断呼吸,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1.判定患者有无意识 方法: (1).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 (2).若无反应,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合谷穴约5s。,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2.呼救 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为心搏呼吸骤停,应立即招呼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 方法: 大叫“来人啊!

11、救命啊!” 立即打“120”呼救,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3.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 进行CPR时,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躺在平整而坚实的地面或床板上。,4.畅通呼吸道 方法: 口腔有异物时要清除干净. 开放气道的方法: 仰头抬颈法:越小的孩子抬颈角度越小 仰头举颏法:无颈椎损伤,手不能压软处 双手托颌法:疑有颈椎损伤者 对牙关禁闭者:使用螺旋开口器,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法,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示指与中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

12、. 头颈外伤者禁用此法。,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一手先托住患者的后颈部,另一手置于前额,然后抬起颈部,下压前额使头后仰. 头颈外伤者禁用此法 .,开放气道-仰头抬颈法,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开放气道-双手托颌法,把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此法效果肯定,但费力,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此法更安全,不会因颈部动作而加重颈部损伤.,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开放气道-双手托下颌法

13、,5.判断呼吸 在畅通呼吸道之后,可以明确判断呼吸是否存在。 方法:维持开放气道位置,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头部侧向患者胸部。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面部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患者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观察5s左右。,A(assessment airway)判断是否心搏呼吸骤停和畅通呼吸道,B(breathing) 人工呼吸,术者用仰头举颏法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同时用压前额的那只手的拇指,示指捏紧患者的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孔逸出。 术者深吸一口气,双唇紧贴患者口部,然后用力吹气,使患者胸廓扩张。,吹气毕,术者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让患者的胸廓及肺依靠其弹性自动回

14、缩,排出肺内的二氧化碳。 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吹气频率成人10-12次/分,儿童15次/分,婴幼儿20次/分。 每次吹入气量为700-1000mL(无氧)或400-600mL (有氧) 。,B(breathing)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吹气应有足够的气量,以使胸廓抬起,但一般不超过1200mL。 吹气时间宜短,以占1次呼吸周期的1/3为宜;吹气频率,成人10-12次/分,儿童15次/分,幼儿20/分。 操作前先清除患者口腔及咽部的分泌物或堵塞物。 有义牙者应取下义牙。遇舌后坠的患者,应用舌钳将舌拉出口腔外,或用通气管吹气。,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对婴幼儿,则对口鼻同时吹气更易施行 若患

15、者尚有微弱呼吸,人工呼吸应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进行。 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通气适当的指针是看到患者胸部起伏并于呼气时听到及感到有气体逸出。,C(circulation)人工循环,1.判断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及其它循环体征(包括呼吸,咳嗽或其它动作),2.心前区捶击,3.胸外心脏按压,方法: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颈动脉。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心前区捶击,机制:在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前,予以迅速心前区捶击,可通过机械电转换产生一低能电流而中止异位心律的折返通路时,心室颤动转为较稳定的节律。 方法:右手松握空心拳,小鱼际肌侧朝向患者胸壁,以距离胸壁20-25cm高度,垂直向下捶击心前区。,心前区捶击,注意事项 1)捶击不宜反复进行, 最多不超过两次 2)捶击时用力不宜过猛 3)婴幼儿禁用,胸外心脏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