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2371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7.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_2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区分,神 经 总 论,中 枢 神 经 系 统,端脑、间脑、小脑、 中脑、脑桥、延髓。,周 围 神 经 系 统,(一) 神经元: (二) 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神经组织,反射:指在中枢神经一定参加的情况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反应,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一) 灰质和皮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 和树突集聚处,在新鲜标本上呈 灰色,称灰质。 大、小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二) 白质和髓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处,色

2、泽白亮,称白质。 大、小脑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神经核、神经节,神经节:周围神经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神经核:中枢神经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纤维束:在中枢神经内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一束纤维。 神 经:在周围神经中神经纤维集聚成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纤维束、神经,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网眼内含有分散的神经元或较小的核团,这些区域称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平第1腰椎 (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脊 髓,一、位置:,两个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终丝、脊神经前根、 后根、脊神经节

3、、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 沟、马尾,二、形态: 全长粗细不等,呈扁圆柱形。,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共31节,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 对应关系:,三、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的内部结构,(一) 灰 质,(二) 白 质,1)薄束和楔束: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来自T5以下的后根。 楔束来T4自以上的后根。,1、上行(感觉)纤维束,2)脊髓丘脑束: 传导痛、压、温度觉及粗触觉。,1)皮质脊髓束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 功能: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调控骨骼肌的随意运动。,2、下行传导束,脑,脑干外形,延髓: 锥体、

4、锥体交叉、 橄榄、 前正中裂、 延髓脑桥沟。 附着有第、 、对脑神经根。,1、腹侧面,脑桥: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小脑中脚 脑桥小脑三角 附有、对脑神经根,中脑:大脑脚、 脚间窝、 附有第 对脑神经根,2、背侧面,菱形窝:由脑桥背侧和延髓上半部背侧面构成。,延髓: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菱形窝下半 迷走神经三角 (含迷走神经背核) 舌下神经三角 (含舌下神经核),脑桥: 菱形窝上半 髓纹、 后正中沟、 界沟、 内侧隆起、 面神经丘(含展神经核) 前庭区(含前庭神经核) 听结节(含蜗神经核),中脑: 上丘: 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 听觉反射中枢。 附着有滑车神经根。,脑神经排列顺序及名称:与

5、脑相连的神经,共12对。 I 嗅N II视N III动眼N IV滑车N V三叉N VI展N VII面N VIII前庭蜗N IX舌咽N X迷走N XI副N XII舌下N 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副舌下十二全。,(二) 脑干的内部结构 1、灰质 1) 脑神经核: 由内向外排列成 躯体运动、内脏运动、内脏感觉、躯体感觉 四个功能柱。,(1) 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支配眼外肌(除外 直肌、上斜肌)。 滑车神经核:支配上斜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面神经核:支配面肌等。 疑核:加入舌咽神经及迷走神 经等,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支

6、配胸锁乳突肌和 斜方肌。 舌下神经核:支配同侧舌肌。,(2) 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纤维加入动眼神 经。 上泌涎核:纤维加入面神经。 下泌涎核:纤维加入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背核:纤维加入迷走 神经。,(3)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有面神经、舌咽神经 和迷走神经的内脏感 觉纤维进入,头端还 接受味觉传入纤维。,(4) 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蜗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2)非脑神经核,(1)薄束核和楔束核:分位于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深面,为薄束和楔束的终止核。,(5)黑质: 产生多巴胺。,(4)红核: 中脑上丘平面的被盖部, 接受大、小脑的纤维,发出红核脊髓束。,(

7、3)脑桥核: 发出纤维构成 , 小脑中脚。,2、白 质 1)上行传导束,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及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内侧丘系交叉)后形成。,脊髓丘系:由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后形成。,外侧丘系:由蜗神经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组成,传导听觉。,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2)下行传导束,锥体束: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其他:皮质脑桥束、 前庭 脊髓束、 顶盖脊髓 束、 内侧纵束等。,(二) 外形: 两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 原裂、小脑扁桃体,二、小 脑,(一)位置: 颅后窝,脑桥和延髓的背侧。,(三) 分 叶,1、绒球小结叶 绒球、小结、绒球脚。(古小脑)。,2、前叶 原裂以前的半

8、球和蚓部。与后叶的蚓锥体和蚓垂合称为旧小脑。,3、后叶 小脑半球大部和小脑蚓。又称新小脑。,灰质集中在表面,称皮质;白质在深面,称髓体;髓体中有4对核团,称小脑核。,1、小脑皮质:神经元排列成层。,2、小脑核:齿状核、顶核、栓状核、球状核各一对,齿状核最大。,(三) 内部结构,(四) 功能: 维持姿势平衡(蚓部)、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小脑半球)。,位 置:延髓、脑桥、小脑 之间。 连 通: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下通脊髓中央管。借正中孔和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第 四 脑 室,(一)背侧丘脑 1、外形: 丘脑前结节 丘脑枕 丘脑间粘合,三、间脑 组成: 背侧丘脑、 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

9、脑。,2、内部结构 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内有“Y”形内髓板将其分为三群:,与内脏活动有关,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三叉丘系、味觉纤维,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主要接受黑质、基底核、小脑发来的纤维,腹 侧 核 群,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传导中继站。发纤维组成听辐射 外侧膝状体:视觉传导中继站。发纤维组成视辐射,(五)下 丘 脑,由前向后可见到: 视交叉、灰结节、 乳头体、漏斗、垂体。,主要核团: 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漏斗核、乳头体核。,功能: 调节内脏活动, 调节内分泌活动等。,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之间的狭隙。 前借室间孔与 侧脑室相通。 后方经中脑水 管通

10、第四脑室。,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一)外形和分叶:,三极:额极、颞极、枕极。,三面: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四、端 脑,三条沟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沟,五 叶 额叶、 颞叶、 顶叶、 枕叶、 岛叶。,(二) 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1、 上外侧面,1) 额叶 沟: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回: 中央前回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2) 顶叶 沟:中央后沟 顶内沟 回: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3) 颞叶 沟: 颞上沟 颞下沟 回: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胼胝体 穹隆 扣带沟 扣带回 中央旁小叶 距状沟 楔叶,2、内侧面:额、顶、枕、颞四叶均可见到。,3、下面 由额、枕

11、、颞叶组成。,嗅球、嗅束、嗅三角、海马旁回(前部)、枕颞沟、齿状回、钩、侧副沟等。 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合称边缘叶。,(三)端脑内部结构,1、侧脑室,连 通:前角借室间孔 通第三脑室。,指包埋在岛叶皮质深 面髓质中的灰质块。,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和壳)、屏状核、杏仁体。 纹状体: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 旧纹状体:苍白球,2、基底核,2) 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两半球皮质的纤维。胼胝体。,3、髓(白)质,1)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各部之间的纤维。,3) 投射纤维,内 囊 绝大部分投射纤维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集中。 呈“”、“ ”状。,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损

12、伤 表 现 “三偏”综合征: 对侧半身感觉、 对侧半身运动障碍、 双眼视野偏盲。,4、大脑皮质 功能定位区,1) 第 躯体运动区 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 倒置投影(但头颈部是正置) 左右交叉支配 投影区域大小与运动的灵巧、精细程度有关,2) 第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 倒置投影(但头颈部是正置) 左右交叉支配 投影区域大小与感觉敏锐度有关,4)听区: 颞横回。一侧听区接受双侧的听觉冲动传入,但以对侧为主。,3) 视区:枕极、距状沟两侧的皮质。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对侧视野的物像。,7) 语言区,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被膜分三层 硬膜、蛛网膜、软膜,(三

13、)软脊膜: 紧贴脊髓表面,富含血管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间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充脑脊液。 终池:蛛网膜下隙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而成,内有马尾。 临床:腰 椎 穿刺 腰 麻,(二)脊髓蛛网膜: 薄而透明,紧贴硬脊膜,与脑蛛网膜相续。,二、脑被膜 (一)硬脑膜 1、厚而坚韧,紧贴颅骨内表面,富有血管和神经,兼有脑膜和颅骨骨膜作用。 2、与颅顶连接疏松,与颅底连接紧密。临床:硬膜外血肿;脑脊液外漏。 3、伸入大脑两半球间及大脑与小脑间形成大脑镰、小脑幕(小脑幕切迹疝)。 4、分两层,此两层在某些部位分开形成硬脑膜静脉窦。,硬脑膜窦的特点 (1)窦壁不含平滑肌,无收缩能力。 (2)借导血管与头面部

14、静脉相交通。,硬脑膜窦的连通关系,(二)脑蛛网膜: 1、薄而透明,与脊髓蛛网膜相续。 2、与硬脑膜间有硬膜下隙;与软脑膜间有蛛网膜下隙。 3、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蛛网膜粒,是吸收脑脊液的部位。,(三)软脑膜 紧贴于脑表面,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的表面并伸入其沟裂中。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脊髓和脑的血管,(一)脑血管供血特点 1、供血丰富; 2、皮质血供多于髓质; 3、突触多的部位多 于突触少的部位; 4、大脑比其它脑部多。 (二)脑的动脉: 椎动脉和颈内动脉,一、脑的血管,1、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间脑的一部分。,主要分支 1)眼动脉 2)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15、3)大脑中动脉 4)后交通动脉,2、椎-基底动脉: 1)脊髓前、后动脉 2)小脑支: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上动脉 3)迷路动脉 4)脑桥支 5)大脑后动脉,3、大脑动脉环 (Willis环) 1)概念:由脑底的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互连通形成。 2)位置: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 3)意义:调节两半球血供和压力的平衡,是一个潜在的侧枝循环结构。,(三)脑的静脉 1、特点: 1)不与动脉伴行 2)无阻止血液逆流的静脉瓣 3)注入静脉窦。 2、浅静脉: 汇成大脑大、中、小静脉分别注入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等。 3、深静脉: 汇成大脑大

16、静脉,注入直窦。,神经传导通路,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深感觉) 指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精细触觉 辨别两点间距离和物体精细纹理,浅感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瞳孔,引起 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光照侧的瞳孔缩小。 间接对光反射:光照一侧引起对侧的 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瞳 孔 对 光 反 射 传 导 通 路,损伤表现,(1)视神经:患侧视野全盲;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健侧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光反射消失。,(2)视交叉中部:双眼颞侧视野偏盲。,(3)视束、视辐射、视觉中枢: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患侧鼻侧偏盲,健侧颞侧偏盲)。,(4)动眼神经:患侧对光反射(直接、间接)消失。,(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半只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