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2117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副本(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节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骨髓,造血干细胞,胸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转移至淋巴器官中,转移至淋巴器官中,效应T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抗原刺激,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二

2、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特异性免疫起主导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有,无专一性,对一切病原体都起防御作用,具专一性,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出现早,作用快,范围广,强度弱,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物的次数多少而有所改变,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同一抗原再次作用,可产生明显的免疫增生性,能遗传,不能遗传,是后天通过与病原体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皮肤的保护作用,

3、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1)人体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体表物理屏障,(2)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的杀菌、抑菌物质构成体表化学屏障,(3)皮肤和某些管腔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体表微生物屏障,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1)体液中的杀菌物质,(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作用,(3)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属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胞吞),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系统组成,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二、几种重要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其功能,1、下列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脾 B、淋巴结 C、扁桃体

4、D、肝脏 2、下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E、淋巴细胞 3、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包括( ) A、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 C、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 D、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盐酸,D,ACD,D,6.对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 B.其包括三道对付病原体的防线 C.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 7.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的免疫属于 A.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B,B,抗原的概念:,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二)抗原和抗体,举

5、例:,病原体 寄生虫 花粉 异型红细胞 异体组织 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抗原决定簇示意图,抗体的概念:,抗体的化学本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球蛋白,抗体的性质:,特异性,抗体立体模式图,抗体,效应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示意图,1 体液免疫,2 细胞免疫,3.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体液免疫的两个关键 1. 产生高效而短命的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 2. 产生寿命长的记忆细胞,发生二次反应立即消灭再次入侵的同样抗原。记忆细胞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留待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它将更迅速、更强烈地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有少数记

6、忆细胞再次分裂为记忆细胞,持久地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1)二次免疫反应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2)二次免疫特点 与初次免疫相比反应更快更强,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3)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可以用下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及其特点,特别提醒 对抗原有作用的细胞分类 (1)处理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 (2)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3)呈递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过敏反应

7、 1. 过敏原: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等。 2. 反应机理:,3. 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医院就诊。如果自己找不出过敏原,可由医生用医学方法检测出来;已经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当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过敏原,机 体,抗 体,某些细胞,过敏原,释放物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二、自身免疫病反应机理 是机体对自身细胞的抗原识别范围扩大的结果,抗原决定簇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三、免疫缺陷病(以艾滋病为例) 1. 病原体: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携带病毒

8、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和乳汁中。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 致病原理: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人体感染HIV后,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病。,下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 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 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

9、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解析】图像表示HIV与T细胞之间的消长关系,初期当HIV攻击免疫系统时,T细胞受到刺激增殖,HIV降低;当HIV攻击T细胞后,T细胞大量死亡,HIV随之增长。由此可看出,HIV刚侵入人体时,机体仍有细胞免疫功能;当T细胞被HIV攻击大量减少时,免疫功能被破坏,因此,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D,区别自身免疫病与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的组织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免疫反应,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对关节、皮肤、肾等进行攻击。 而过敏

10、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对外界异物的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如花粉过敏,青霉素过敏等。,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巨 噬 细 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淋巴结、血液中),T 淋 巴 细 胞,T 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11、,淋巴细胞,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 B. HIV分布于各种内环境中,在人体的外分泌液中也广泛分布 C.HIV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D.HIV潜伏期比较长,是一种RNA病毒,C,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的哪一种方式感染艾滋病病毒( ) A、与病毒携带者握手 B、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洗牙或补牙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D,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

12、.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A,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小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B,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D,如图表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B.HIV的增殖

13、速率与T细胞增殖速率相同 C.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 D.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D,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 (1)B细胞和T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 的 识别抗原。 (2)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 不同。,A,受体,氨基酸序列,(3)能将入侵的病毒分

14、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是 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 细胞。 (4)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 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 A.乙肝 B.流感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吞噬,效应T,效应B,自身免疫,D,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 是 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图中的“某物质”指的是 。,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淋巴因子,(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 ,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 。(填下列代号)A.吞噬

15、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E.浆细胞 F.效应T细胞 (4)效应T细胞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某物质”,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 。 (5)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物质主要存在于 中,在多数情况下,该物质的作用是与 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 吞噬消化。,A,E,BCDF,靶细胞裂解死亡,血清,抗原,吞噬细胞,(6)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后,首先通 过 免疫的作用限制SARS病毒的移动,然后通过 免疫将SARS病毒彻底消灭。前者整个过程包括 感应阶段:是指对抗原的处理、呈递、识别阶段。 阶段:此阶段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成为 ,并且有相应的 细胞分泌抗体。 阶段:此阶段 与SARS病毒特异性的结合,从而限制了SARS病毒的扩散。 ,体液,细胞,反应,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效应,抗体,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