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61986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方案】2016届高考政治(人教版必修三)二轮总复习幻灯片:第一单元第1课--文化与社会(共51张ppt)(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1课 文化与社会,基础梳理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形式 1.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内容上看。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2.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从文化

2、与物质的关系看) 【特别提示】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活动作为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形式 (1)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等都属于文化。 (2)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题眼突破 图解文化的内涵和形式,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 文化的特点 1.(2011山东)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

3、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解析】 本题主要结合汉阳铁厂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考查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本题的设问带有迷惑性,如果不注意设问的限定,单纯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回答,就会导致思路错误。因此本题在审题的过程中注意从“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结合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环境、文化塑造人生等组织答案。,【答案】 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

4、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考点2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1.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力量的本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别提示】 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本身不是物质力量。这种力量,既可能阻碍,也可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

5、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特别提示】 文化与经济、政治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6、,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国内:从国内来说,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国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特别提示】 “影响”“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二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

7、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特别提示】 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文化虽然在综合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题眼突破 1.如何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 (2)从对象上看,文化的力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

8、)从性质上看,文化的社会作用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如图:,2.深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要明确经济政治是决定性和基础性因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影响和反作用。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主要从科技、劳动者、文化生产和消费三个角度说明的。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主要是从公民参政与国际反霸两个角度阐释的。,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2014北京)“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

9、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 ),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特点。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推出的时令点心受到人们的欢迎,说明“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符合题意;老字号食品企业借助传统饮食文化,开发出的时令点心受到消费者欢迎,有助于该企业的发展,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正确;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夸大了市场经济在民族文

10、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排除。 【答案】 D,命题角度2 文化与综合国力 3.(2013浙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盛会、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

11、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围绕“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与材料联系分析。如“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猜忌,以及中央强调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说明我们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答案】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好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12、国梦。,方法技巧 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一个高频考点,各地高考命题年年都有考査。试题既有客观试题,也有主观试题,试题考查往往结合具体的文化现象或者是各地文化建设的具体事例。主观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是“从文化生活(或文化的作用)的角度,说明的重要意义(原因、依据)”。常用的知识点有:(1)文化的实质;(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巧学增分能力提升 易错提醒 易错点1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提醒】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训练1】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3、该诗句可以体现 (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 B. C. D.,【解析】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说法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能把文人当作是人类整体,排除。“江山留胜迹”“羊公碑”体现人类实践创造文化;“古今”“我辈”体现文化的继承性;“读罢泪沾襟”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入选。 【答案】 C,易错点2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提醒】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训练2】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 )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

14、相传的重要见证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 B. C. D.,【解析】 表述有误,优秀的文化典籍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故选B项。 【答案】 B,易错点3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提醒】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这种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得文化的发展先于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训练3】 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

15、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 ) 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 B. C. D.,【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挖掘当地地域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即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表述不正确;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二者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表述错误。 【答案】 D,易错点4 不能准确理解文化的作用 【提醒】 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贬低文化的作用,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最

16、重要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二是夸大文化的作用,认为文化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文化的作用。,【训练4】 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解析】 台湾果农将文化元素加入到产品中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因此,A项正确,D项错误。B、C两项都片面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是错误的。 【答案】 A,热点探究 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