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59547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11 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季 氏 将 伐 颛 臾,行 事 倪 匡 人有几千几万种,种种人行事的方法都不同。一些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另一些人杀头也不肯做;一些人认为天公地道的事,另一些人会认为屈辱之至。人各有志,不必相强,更不必要求雷同。,哲思短章,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不会去做的事,只要自己不做便可,绝不能要求他人也不做。你不喜欢做、不想做、不会做的事,或许正是别人喜欢做、要做的事。自己不做,也不让人家做,就是行为不当。 干涉他人的行为或思想,是人类许多纷争的原因之一人类行为有一定的准则,如遵守公德、法律等等,只要在这些通行的准则范围内,人家喜欢怎么样,是人家的事。自己不做,人家有权做,看了固然讨厌之极,可恨之极,

2、但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看,而不能不让人家做,虽然有时或者有权可以阻止如父母对子女,如上司对下级,但也是不用为宜。 各行其是,不会有纷争,硬要求相同,才会起纷争。,修身名句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赏读: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住条件,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

3、品质方面,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赏读: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赏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不当。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

4、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山东省曲阜市)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曾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被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曾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2写作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

5、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在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时,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3审美视窗 万世师表孔子 “圣德无

6、域泽天下,师表有范垂人间。” 孔子离我们那么久远,他先于我们两千余年;孔子与我们多么亲近,他的慈颜善语亲如面谈。一部论语传万世,他的人生智慧渊而凡,他的思想精华集大成,他至今依然向我们赐教送温暖,孔子,是这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他的身躯虽然已经消逝了,但是,他的思想、灵魂经历了无数的岁月。孔子,他的灵魂孕育了一棵巨大无比的“礼”树。这样的大树如同献给我们的一把仁义大伞,为我们挡妖风避邪雨。他的教诲,仁者爱人贤思齐;他的教诲,立身家国义当先;他的教诲,知礼解乐万物和;他的教诲,克己恕人奉孝廉。您的谆谆教诲,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圣者孔子,中国的骄傲!,答案 (1)不去任职/阻止/通“只”,副词,只、

7、仅 (2)拜见、谒见/看见/召见/表被动,相当于“被”/xin,显现 (3)错误、过失/责备/错,犯错/拜访、访问/超过/副词,过分、过于 (4)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介词,对/介词,前“于”,从;后“于”,在,表被动,被/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5)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6)与“何”组成固定句式“何为”,表示反问语气/介词,替/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介词,表被动/成为,答案 (1)指用兵。 (2)“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做”“把它作为”。 (3)没有能力。,5文言句式

8、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 翻译:_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翻译:_ (3)龟玉毁于椟中。 ( ) 翻译:_ (4)谋动干戈于邦内。 ( ) 翻译:_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 翻译:_,答案 (1)判断句 况且(它)又在鲁国国境之内,它的国君是鲁国的臣属。 (2)状语后置句 季康子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3)状语后置句 龟甲、玉器在木匣中毁坏。 (4)状语后置句 谋划在鲁国境内发动战争。 (5)省略句 从前先王把(它)当做主管祭祀蒙山的主祭人。,6文白对译,结构图示,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

9、弟子的言论。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所以,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表达了他“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附的主张。,主旨归纳,论语是一本语录体文集,它朴素简洁,只言片语就给我们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特点。 提示 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的神态气质。例如,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在名字后面

10、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了出,重点突破,来。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了当时声色俱厉的严肃态度。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共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急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体现了孔子论辩的逻辑和智慧,请你结合本文的逻辑层次,赏析其论辩艺术。 提示 在这篇对话体文章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最终冉有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

11、实思想;而孔子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文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等语言显示出孔子极为鲜明的立场。文章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内涵,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1文本审美 (1)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这是一篇语言简练的语录体散文。“季氏将伐颛臾”,开篇6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背景,紧急的态势推动谈话展开。文章中有些成语及警句如“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言简意赅,至今还被广泛运用。,(2)反复辩难,逐层深入 谈话有3个层次,反复辩难,逐层深入。“求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段话的3个层

12、次也极为明晰。第一层驳冉有的托辞;第2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3层指出冉有、季路辅佐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逐层深入地借季氏企图吞并颛臾一事阐明治国方针和对“远人”政策等原则性的问题。,(3)比喻论证,鲜明突出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本文就多处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然是管理者的过失,看护者的责任!孔子运用这个比喻鲜明地指出冉有、季路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写作迁移 【角度】 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13、,以“守望良知”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坚守良知之灯 郭沫若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没错,具备良知是人类活在世上的基本条件,良知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死亡,那么他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只会遭人唾弃;一个社会的,崛起,是正义举起社会的明天,但正义慢慢地衰退直到沦亡,那么,明天将会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只有我们坚守良知,高举正义,我们的明天才会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阳光照在墙上,良知之灯应该照在心头。坚守良知,高举正义。 在我们的心里总有这样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 在这世界上总有这样一群人,时时守望

14、着这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苏轼蝶恋花,【漫漫古典情】,【美词妙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

15、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而是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地道的婉约风格。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