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55353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k《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_ppt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岳麓版中强调: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产生发展,春秋战国,儒学演变线索:,魏晋南北朝,正统地位,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宋明,面临挑战,隋唐,新变化,明清之际,新发展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1.含义:,所谓“百

2、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实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学术平等自由的竞争与发展),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形成原因:,教育变化:私学兴盛,培养了大批知识人才 “士”的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反映(奴封),经济巨变: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发展,政治巨变:分封制瓦解; 各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并要求政治权利,推行变法。,物质基础,社会基础,人才基础,提倡“仁”、“礼”和“中庸” ;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

3、水”,性本恶,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是世界的根本;“无为而治”;事物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兼爱” “非攻”;“节俭” “尚贤”,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君主集权、严刑峻法、改革,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成为汉初治国思想,朴素辩证法影响深远,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当时最受欢迎,3.主要学派及主张:,4.历史意义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 ) 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

4、开放的特点。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爱人,以政为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 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思考: 这段话体现了法家哪些主张?,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

5、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古为今用,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1、“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下列不属于孔子对其“发展”的是 A“己欲达而达人” B“贵贱有序”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为政以德”,B,2、李小龙在他的日记中提出练习截拳道要达到“武道合一”的境界,就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在这里李小龙的武术思想主要吸收了中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6、D墨家思想,A,3.(08重庆)“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A,年上海高考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A,第2课 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董仲舒,课堂探究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1)客观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

7、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使文化成为政权的附庸,儒学转入低潮。,实质:文化专制,1)政治趋势:“大一统”局面逐步巩固,集权专制体 制大体定型;汉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政治需要:汉武帝急需边患、王国等问题,加强 统一,3)汉武帝统治的需要,支持儒学。,一、儒学独尊的历史背景:,2)思想:董仲舒迎合统治者需要,改造儒家 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改变治国思想。,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创制新儒学的

8、体系,1.概念:以儒学为核心,糅合道家、法家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3.目的: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 (思想的一统达到政治的一统),2.主要内容(联系作业):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仁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唯心主义,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9、并进。”,理解历史,汉书董仲舒传,合作探究:,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汉代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郡国建立学校,儒家经典为教材。 隋唐后:科举考试,太学设立的意义:,加强了儒学的传播和教化的作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人才 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四。评价: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方面: 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巩固了政治的大一统。 提升了儒学的地位;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方面: 独尊儒学结束各学派思

10、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在中国古代后期日益造成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等弊端。 神化皇权,维护专制,以君权、族权、神权、夫权极大地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带来深重的社会灾难。,2、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

11、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建立教育体系,C,A,第3课 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一、宋明理学的含义:,道、佛,儒(根本),(目的),为了与佛老思想抗衡,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宋明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二、宋明理学表现 (一)程朱理学: 1.程颢、程颐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2.理

12、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宇宙观:宇宙万物由“理”和“气”构成,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理”的核心:仁。,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文集卷七读大纪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其核心为“仁”。,社会的准则:三纲五

13、常。 是“仁”的具体表现,材料: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像,理学的社会政治观(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并进一步阐发“天理”即为“封建等级制度、伦理道德”,问:朱熹认为“天理”和 “人欲”的关系是什么?,3.宋明理学的实质:客观唯心主义 4.影响: 消极: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专制统治;压制 人性,阻碍了社会变革。 积极: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 有重要作用;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 作用。,三、陆王心学,

14、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 “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 陆九渊,“致良知”、本心是良知。 良知就是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王阳明,(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规范。但是在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在政治思想方面放大的是“礼”。“三纲五常”是传统政治思想遵守的主线,倡导的主流意识。任世江,五,从汉代儒学到宋明理学,在政治思想方面放大的了“礼”

15、。使“三纲五常”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成为了社会主流意识。 宋明理学强调“内圣”(道德修养),对于个人人格和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专务心性,不务实际之学”的弊端(尤指心学)。,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和后果,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中后期,明末清初,提醒: 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非主流的思想现象。,拓展:思想活跃的社会背景,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理学的日益僵化,束缚个性和创造力。 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激烈的动荡年代。,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一)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材料2: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反对将孔子神化和否定儒学的权威性,焚书藏书,材料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1.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1)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 伪与官场的欺诈。 4)提倡男女平等。 著作:藏书、焚书,离经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