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53274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区域经济学课件[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主讲人 经济学院 刘东林,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1、区域的特征:可度量性 整体性 结构性(如空间结构) 2、区域类型: 均质区域 结节区域又叫功能区域或极化区域(如城市) 3、区域联系 地区联系:通过要素而形成的联系,如互补、衍生、控制 产业联系:如前向、后向、侧向,第二节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指一国内部特定地区的经济集合体,它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起着连接微观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桥梁。 一、区域经济及其特点它是特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区域性、综

2、合性、开放性、权益性 以及不平衡性、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 二、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2、区域经济应是统筹发展 A、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筹兼顾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是国民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具有重大的社会效应,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一、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1、 古典区位理论-解决厂商布局及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化问题。 (1)农业区位论 1826年 杜能 孤立国 假设:城市为中心

3、、马车为运输工具、均质、工资价格不变。 结论:分为六个圈层 自由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农业圈谷草圈三圃农业圈畜牧圈,(2)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 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和集聚的影响 设计了区位多边形 进而求最小运费 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 (3)运输区位论 胡佛认为运输费分为线路应运费和站场费。 提出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 2、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用相互作用来研究市场分界。 (2)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观点为: 区域有中心地; 形成不同层次的六边形; 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k=3为市场最优,k=4为交通最优,k=7为行政最优。

4、(3)区位经济学 廖什1940年区位经济学 观点:利润=收益-成本 要研究成本和市场,其中区位选择很关键。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将区位论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对象: 1、区域发展 2、区域经济政策 3、区际关系 -(又分为区域分工协作关系、区域利益关系、 区域发展关系、政府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系统与要素 2、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3、区域产业结构 4、区域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关系 6、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7、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8、区域经济政策 9、

5、区域经济研究方法,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二、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突出经济地理学 提出三个命题: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 2、新制度学派(或区域政策学派) 其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3、区域管理学派 观点:借助于管理学方法,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 管理的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环境管理,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一、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 1、影响劳动生产率 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农、矿业是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二、自然资源

6、利用的特点 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 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三、利用类型 纯自然资源型-如中东、中国、非洲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美国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日本、瑞士 资源缺乏型- 四、自然资源评价 1、评价原则: 自然的可能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相结合。 质量和数量相结合。 绝对的供应量与需求的相对量相结合 时空分布及其组合。 2、评价方法 资源综合优势度: 区域资源组合状况:,第二节 人口与人力资源,一、消费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 收入分配 人口流动-如农民工在城工作、回乡消费 社会消费习惯 二、人力资

7、源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合。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 人力资源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社会性。,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1、人力资源数量 人力投入多则产出多,人力多则发展劳动密集产业,人力影响结构 2、劳动者态度、价值观- 3、劳动力流动- 4、人力资源素质与区域经济 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美战后争夺科学家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 人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和推动者。,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制度:

8、(柯武刚认为)制度在此定义为由人制定的规则,它们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制度为一个共同体所共有,可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 制度包括体制、政策、法规、道德、伦理、观念、习惯。 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1、制度环境的核心-产权理论 产权影响决策、责任、利益, 2、制度安排-主要内容为市场组织-中心内容为交易成本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1、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增长。-国营退出发展私营,产权安排要适应区域发展模式-外向对应合资 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重型大型对应国企、轻型小型对应私企。 2、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区域垄断、区域

9、集团、区域地方政府影响内外交易成本 三、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1、政府制度创新 区域经济政策 地方政策-如股田制、反租倒包、乡村合并 2、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筑巢引风 四、制度创新与区域一体化 行政区内一体化 行政区间一体化,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如引进先进零部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区域增长的拉动机制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均衡增长理论 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代表: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 思想:各部门同时同比例投资(认为各行业相互关联,一部门的产品

10、需要其他部门来消费,所以应平行推动),“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代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观点:各部门同时不同比例投资 “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斯特里顿 观点:发展中国家需求存在着“欲望合成代谢”,欲望不断升级,产业重点也应随之升级,重点发展主导产业部门。 (这三个理论都强调由国家制定发展计划,在全国配置资源) 2、区域非平衡增长理论 (1)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联系效应”理论-引致最大的标准是联系效应,产业关联,(2)缪尔达尔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循环累积因果论-如发展中国家:收入增加营养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结论:市场力通常会扩大地区差距。 回流效应理论 3

11、、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1)罗斯托的阶段理论:以主导产业体系、制度结构、人类目标为划分标准 传统社会阶段 原始农业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家庭手工业和商业兴起 起飞阶段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其他产业 成熟阶段钢铁、机械、化工为主导部门 高额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娱乐、教育,(2)钱纳里的阶段理论(6个阶段) 传统社会农业为主 工业化初期阶段向现代工业为主转变 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阶段 工业化后期阶段三产、新兴第三产业 后工业化阶段技术密集型为主 现代社会智能密集型 三、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增长理论 区域创新理论 区域产业集群理论 总部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区域产业集群

12、理论 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1、产业集群的形成 (1)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 对于原材料、设备供应商、最终市场的接近 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吸引 大型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分拆或外包 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存在,(2)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供求条件:集群产品具有较长的价值链、技术可分、产品便于运输。 社会条件:诸如信任、协作、规范等社会资本。 经济利益: (3)产业集群中行为主体的作用

13、企业、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 3、产业集群的特征与类型: 地理集中性;互动性;弹性专业化; 类型: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资本技术结合型集群;大中小企业共生型和小企业群生型;,4、产业集群的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集聚效应,规模经济 产品差异化优势: 区域营销优势:既形成区域品牌,又改善营销方式。 区域创新优势:,(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内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建立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经济联合,谋求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乃至社会政策高度协调统一的过程。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产业经济一

14、体化:根据产产业联系进行产业整合。 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市场一体化:产品、要素自由流动,投资一体化:防止重复投资、产业同构 制度一体化:防止政出多门、条块分割 2、企业的空间扩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 (1)作用:跨区经营的企业的内分工就是一种区域分工,是在区域内配置资源的一种形式。促进一体化发展: 企业的空间扩张有助于降低区域分工的交易成本。 企业的空间扩张有助于推动区域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与服务市场体系的建立。 推动区内地方政府间的合作。,(2)企业的扩张形式: 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 混合一体化 3 、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应坚持观念创新 、 市场创新、制度创新、 机制

15、创新 、 组织创新,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前提下,求得最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特点:时效性、综合性、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二、开发模式 1、增长极模式 2、发展轴模式 3、网络模式 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1、更替原理 产业部门经历: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产业部门划分: 发展部门成长部门成熟部门衰退部门,2、产业兴衰判定法 (1)根据产业部门增长率判定 以前一时期平均增长率和后一时期平均增长率为界,将产业分为:发展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 (2)根据产业部分经济指标,将产业划分为: 兴旺产业、停滞产业、衰退产业 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 1、空间转移理论 同一产业部门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应布局在高低不同的地区,以取得最大效益。 2、空间转移规律 兴旺部门留在高梯度地区,衰退产业从高梯度地区转往低梯度地区。 低梯度地区需要接受产业转移。还应做到合理开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新技术与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案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实证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