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4231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历史五色斑斓,千姿百态,正是这样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才使得每一阶段的历史都有其独特性,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丰富的个性。 新课程努力全面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从多角度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成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样的课程框架结构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能够使人们了解政治制度的由来和演变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从中国方面看,必修三设计了五个专题,古代中国两个专题,近代现代三个专题,古代两个专题一个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个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是要求了解儒

2、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则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骄人的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成就,这两个专题并不仅仅是要学生识记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汉赋等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透过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并在正确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等,,近现代的三个专题分别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历史进入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失去了古代的优势,面对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对这种冲突的态度实际上不仅贯穿于近现代的历史之中,也会贯穿于我们这个现在正在进

3、行的全球化时代。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潮流如何冲破旧思想制度的束缚便成为世代主旋律,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际上主要就是如何走出封闭学习西方并在学习西方过程中不断结合自身实际而创造自己的新文化历史过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学习西方拯救中国成为仁人志士努力的方向,于是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萌发到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已然落后的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成为当时爱国者们的共同追求,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就是按照以上内容来展开的。但是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北则为枳,近代前期思想解放之后的依然蹀躞说明对西方的文化生吞活剥全盘西化是救不了中国的,结合西方的先进思想,不是言必称希腊,而是有所取舍

4、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才能改变中国的面貌,于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些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形成,这些理论成果无疑都改写了中国的近现代史,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的近现代化发展功莫大焉。 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个专题,除了使我们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教育发展的史实之外,更主要的恐怕应该是使我们明确科技教育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以及对文化应该采取的重要态度。,与中国方面相比,世界思想文化史的内容相对简单,仅有三个专题。这三个专题基本上是按照思想-人文精神、科技(从经典力学到网络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三个角

5、度介绍西方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的。除思想涉及到西方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之外,其他科技和文学基本上都是19世纪以后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虽然不能反映世界思想文化的全部,但是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世界思想文化的精髓,不仅对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和现实。她们属于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了解她们,不仅是记住几个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就和作品,更主要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看待异质文化,“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少一些民族狭隘主义,多一些兼容并包的宽容胸怀,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能够胸怀祖国,更能放眼世界,不仅传承祖国的思想文化遗产,

6、更能吸收人类的思想文化精华,如此现代公民的培养才是我们历史教育所要追求的。,课标安排八个专题,绝不是仅仅介绍每一个专题的具体内容,绝不是先中国后世界,而是力争体现“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世界是与中国有关的世界,”而是要通过这些内容,使我们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一样,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由简单到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理解与交流,冲突与排斥。正是这样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不同色彩而同样生机勃勃的文化。处在现代经济

7、政治思想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我们,在必修三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容和特点,更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使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并能够兼收并蓄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正确认识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从历史中汲取文化的营养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纷争不休,社会动荡不安。按照一般的规律,人们往往认为这一历史时期经济残破萧条,民生凋敝困顿,思想文化低迷凋零不景气。但是出人意料,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

8、。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社会原因(历史背景),(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主,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新的统治阶级尚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备受重用。各诸侯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

9、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礼贤下士,养“士”蔚然成风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4)思想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推动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认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文化变革,注意:一般地说,做选择题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原因要选”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三、儒、道、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一)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思想家) 以“仁

10、”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性相近(伦理观),中庸思想,天命思想,“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 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敬鬼神而远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

11、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史书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时代政治需要不符

12、,即与当时政治需要武力统一国家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不被当时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无助于统一,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三、儒、道、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一)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思想家) 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性相近(伦理观),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倡导“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性善论 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提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性恶论

13、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 (物质运动有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三、儒、道、法、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一)儒家(等级名分、和谐、重义轻利、 民本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感化),孔子(春秋晚期思想家) 以“仁”为核心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性相近(伦理观),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倡导“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14、”;性善论 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礼教为主,提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 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性恶论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的思想,政治思想,人性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孔 子,孟 子,荀 子,(一)儒家(等级名分、和谐、重义轻利、 民本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感化),小结:先秦儒家思想特点,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 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属于民间学派,三、儒、道、法、

15、墨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一)道家,老子(春秋晚期思想家)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 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是运动变化 的,都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 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老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这叫“无为而治”。,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齐物论) (认为万物无本质区别,提出“物我、生死、是非、贵贱”等两者间无本质区别,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

16、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进而认为人的一生努力是徒劳无用的,故人只能顺从自然,“逍遥无为”才是人生的真谛) 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 精神自由,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周梦蝶,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庄子里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