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239217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与养生(第一讲)-(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极与养生,蔺志华 公邮: 密码:wuhandaxue,课程介绍,课程主要内容: 太极与太极拳; 生命的规律; 生命与自然; 禅宗与养心。,课堂环节: 讲授; 分组讨论; 课堂练习:静心。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 嵇康养生论; 抱朴子养生论; 吕氏春秋孟春记第一本生篇;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防病预诀; 慎疾法语; 徐文兵.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孔令谦.养生到底养什么解开健康长寿的秘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武国忠.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2、社,2009.,课程考试,心得体会(结合自身实际),字数不限;文件名注明院系、学号、姓名,内容中最好附有联系方式。 分组讨论,分组名单发至邮箱。讨论内容:具体内容不限,与课程相关即可。参考内容:传统文化(儒释道)与养生;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思考;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现代科技发展对于生命的影响。 电子稿发至邮箱:,太极与太极拳,太极观念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周易的最高范畴。以太极来命名拳,使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都更富有哲理性,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弄清中国哲学中“太极”的意蕴,及其和太极拳的关系。,太极图,何谓太极,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

3、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大意是说原始混沌之气运动而生出阴阳,由阴阳而生出四时,由四时而生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也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良兑八卦。由八卦而推演出宇宙间万事万物。所以说中国古人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何谓太极,汉儒郑玄作周易注:“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太极”一方面为最高至当之理,即所谓“极中之道”;一方面又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气,即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其符号,最初为“一”,天地万物,皆源于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一”云:“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三国吴人虞翻周易注:“太极,太一也。”“此皆

4、太极之初义”。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何谓太极,庄子说:“易以道阴阳”。 周易就是论说阴阳变化之理的书。而在易传中提出太极的观念,太极和阴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吕绍纲说:“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一,是大一,绝对的一,整体的一,没有二的一”;“它是周易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何为太极,宋代周敦颐继承了周易关于太极的观念:“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极”者,宇宙万有之终极,亦即“绝对”。至于无极和太极的关系,古代先哲们争论不

5、休,现在一般认为“无极与太极乃一体之二名”;“谓之太极,所以表示其为究竟至极之体;谓之无极,所以表示其无穷无际无形无状。”,何谓太极,朱熹太极图说注:“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释“无极而太极”:“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是以“无极”形容无器形;“太极”指天地人物之终极原理。此终极原理落于天地人物,则天地人物各有其极。,何谓太极,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

6、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何谓太极,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朱熹也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朱熹的“太极”、“理”和“道”

7、,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决定一切并派生一切。,太极与道,周易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太极拳,太极拳,“太极”和武术发生直接联系,始于清代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文章一开始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大家公认的关于太极拳理论最早的,也是最经典的著作。太极拳论自清咸丰二年(1852年)河北永年县人武雾宇在河南舞阳盐店偶然发现至今,一百多年间指导着太极拳练习者的技术实践和理论发展。从以上引文中可

8、以看出其思想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甚至语言文字上也保留了从太极图说脱化而来的痕迹。,太极拳,王宗岳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自王宗岳的拳谱见于世以后,太极拳之名才为世人所知。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解释十三势时说:“棚、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正因如此,才使得太极拳的十三势得行于世,并由此而产生了包括八门五步在内的、围绕十三势的一系列理论。,太极拳,在以后间或有研究者提出一些解释,而沈寿则认为:“古人主取取象与天,以及

9、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帮助认识事物。所以用太极作为拳路名称,即是取象与天,也包含着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应用于拳术领域。沈先生的这段论述虽然简略,但说明了以太极命名拳的原因,也涉及到太极和阴阳的关系。,太极拳,易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知祟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效天法地是中国古人处理许多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太极是原始的混沌之气,是万物之本原。从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来看,以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气的“太极”来命名拳,深有寓此拳至高至大、包罗万象之意。,太极拳,虽然太极“只有理论意义”,但在关于太极拳的论著中对太极的观

10、念仍时有所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太极元气论; 心为太极。,太极拳:太极元气论,元气是指天地未分之前混一的气。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宋张载在正蒙中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所以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为此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王宗岳还说“腹内松静气腾然”。武禹襄说“以气运身,务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这类论述极多。,太极拳:太极元气论,近代,在吴志清的太极正宗一书中附录的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论中说:“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就太极拳而论,

11、“气”是指所谓“内气”,或称之为经络之气,在动作变化的过程中要通过呼吸使“气”沿着经络的走间顺畅地流动,而不使其阻滞。,太极拳:太极元气论,李亦畲也说:“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中说:“气走于膜、络、筋、脉”;“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气到意至”,同样反映了太极内动的思想。在该谱中还说:“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太极拳:心为太极,太极是心,是心本体论者对太极观念的发挥。宋代邵雍说:“心为太极

12、,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其思想是太极为动静之根本,如果人心能如静止的水而没有纷扰汩杂,澄澈虚涵,那么太极之本便存在于心。 练太极拳讲究“静”,静就是心静。无论是太极拳的理论,还是在练太极拳的要求中,“心静”都是至为重要的。,太极拳:心为太极,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李亦畲在五字诀中说:“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关于“心静”的论述,在历代的太极拳理论中极多,以至“心静”不仅成了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而且成了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太极拳的许多医疗价值都和“心静

13、”有直接关系。,养生,又称摄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的意思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就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养生,养生是珍爱生命,采取措施保养生命,以期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如果没有生命,一切物质、精神终归于空。爱生就要养生。爱生可以出于无意,养生必定出于有意。养生不仅利于自己,更能兼济天下。爱生养生者,不唯本人受益,家庭、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益处。人如不能爱生知已,保身长全,而精力委顿,体力不济,羸弱虚衰,疾病缠绵,其结果不仅苦自已,也连累他

14、人。所以,居世者,人人当知养生,要从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认识养生的意义。,养生,生命可以控制吗? 隋唐药王孙思邈: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 明代云谷禅师: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明袁了凡: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明王夫之:唯存神尽性以至于命,则命自我立。(张子正蒙注作者),养生:寿命可否改变?,陈贵一问:“人之寿数可以力移否?” (程颐)曰:“盖有之。” 棣问:“如今人有养形者,是否?” 曰:“然,但甚难。世间有三件事至难,可以

15、夺造化之力:为国而至于祈天永命,养形而至于长生,学而至于圣人。此三事,功夫一般分明,人力可以胜造化,自是人不为耳。”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 程颐:天命不可易也,然有可易者,惟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引年,世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此道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养生,庄子:“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洞察事理的极点就是知道那些属于天为的,哪些属于人为的。知识的能事是用自己知道的保养自己智力所不能知的,使自己享尽天年而不至于中途夭亡。,何谓养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本来

16、是身心合一的,养生首先要认识生命的本元,不知生,何以养?真正的养生是养生命本元的。 养生真正的意义是养神和气,生命就是精、气、神的统一。,何谓养生,由于随着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自身生命中遇到了一些麻烦: 一方面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运行机制,比如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受到干扰; 另一方面是价值观的混乱。各个阶层缺少一种主流的价值观,真正的养生的麻烦是由于价值观的削弱和混乱造成的。,何谓养生,首先要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人体这个小宇宙具备着大宇宙运动的全部形式:机械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还有社会运动。同等运动形式就是相通的。我们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只有你热爱生命,生命才热爱你。物理学告诉我们力和反作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