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3917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23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课件:扎实二轮备考提高课堂效率(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扎实二轮备考 提高课堂效率,二轮复习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习题和热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历史学科的缜密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表述是二轮复习的着力点。,3月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此文可以说是对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对于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高考命题具有非常明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考生复习和老师指导也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其中,文章提及高考命题的四大需要“增强”的方向尤其值得关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及开放性。,高考试题必须保持一定的难

2、度! 近年来,多个省份的高分考生数量不断创下新纪录。有人说,现在上清华北大,已经不是看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不被扣掉多少分。这种现象多少反映了升学考试简单化、模式化的趋势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下降。 像高考这种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如果降低试题难度,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拼命刷题取得较高的分数,不仅不利于选拔人才,学生的应试压力还会越大!,增强基础性不是要考教材原话,而是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基础性”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养。高考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与核心素养,时空

3、意识 证据意识 历史理解 历史阐释 家国情怀,综合性主要体现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表1 钟表的演变,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高考命题不能理论“空对空”,而要考查解决现实问题。 应用性,主要体现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7高考试题注重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

4、发展、科学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各科的压轴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北大清华学生就从这些题中选拔!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法。试题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

5、。,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历史试题的四维分析法,1.从知识点到知识树 2.学科能力与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 4.社会热点,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

6、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表3,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

7、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历史问答题的破解,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 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 个人贡

8、献大小挂钩,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 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 文化、 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 自治区、 直辖市管理;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 分),(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中国的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的准备(1976-1978) 2.改革开放的探索(1979-1991) 3.改革开放的深入(1991-现在),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有计划有步骤的阶段性深入 解决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 实践和理论相互推动,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10、, “严且备矣” ,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 ,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 “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 并向商民收取巨款, 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 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 “官吏闾民,皆称不便”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凡 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

11、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 分),(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 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1.优先关注阿拉伯 2.穿衣戴帽是重点 3.表述绝对不正确 4.省略号后有答案 5.全集子集优选全 6.现象看啥就选啥 7.本质看见不能选 8.互补答案有一对 9.陌

12、生选项非答案 10.主观难题先选A,优先关注“阿拉伯” 时空意识 最重要,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

13、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

14、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穿衣戴帽”是重点 历史概念很重要,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

15、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有全集不选子集 全面的看问题,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绝对化的表述一般错误 历史学科也有逻辑性,绝对化表述有两种: 语言绝对化不符合历史事实 主观绝对化不是历史主流结论,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