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38218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地区)2019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2018北部湾经济区改编,1316,10分)古诗文阅读。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 文中的“冽”“澈”,也有版本写作“洌”“彻”。,A组 20

2、18年广西中考题组,五年中考,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伐竹取道 策之不以其道 B.全石以为底 一食或尽粟一石 C.日光下澈 主人日再食 D.不可知其源 林尽水源,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以调素琴 B.似与游者相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 C.潭西南而望 思而不学则殆 D.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第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 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第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

3、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 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澈,二者各尽其妙。 C.第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 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 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悲凉之情。,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 1.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A.路/方法。B.石头/容量单位。C.太阳/每天。 D.均为“源头”。,2.答案 B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

4、力。A.副词,大约;副词,可以,能够。B.均为代词, 的人。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副词,就;副词,竟然。,3.答案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悠闲宁静”“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说法错误。此文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作者心情悲凉,想在山水中忘却忧伤,却仍无法排遣内 心的愁苦。,4.答案 (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水)曲曲折折, (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关键词有“斗

5、”“蛇”,这两个词都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补上句子的主语溪流或溪水,使表述更完整。(2)句关键词有“凄”“寒”,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感到凄凉”“感到寒冷”。,二、(2018贵港改编,1014,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选段)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6、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醉翁亭记(选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7、,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B.徒以有先生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D.聂政之刺韩傀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次北固山下 次 (2)请广于君 广 (3)而君逆寡人者 逆 (4)翼然临于泉上 翼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4.乙文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5.丙文中,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体现在哪些事上?(3分),二、 1.答案 D A.在/比。B.因为/按照。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2.答案 (1)停留 (2)扩

9、大 (3)违背 (4)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解析 注意“翼然”的特殊用法,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3.答案 (1)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2)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解析 (1)注意将“者也”这一判断句式翻译出来。(2)注意“谢”的意思与今义不 同,应翻译为“道歉”。,4.答案 唐雎暗示秦王如果强逼安陵君交换土地,自己就会效法专诸、聂政,跟秦王拼命。突 出了唐雎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不畏强权的品质。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联系前后文可得出答案。,5.答案 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欣赏山间四季不同的美景,二是在乡间

10、宴会 上太守与民同乐的欢乐,三是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联系文章主旨和“太守之乐”作答。,一、(2017北部湾经济区,1316,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B

11、组 2014-2017年广西中考题组,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隐天蔽日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沿溯阻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良多趣味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至于夏水襄陵 皆以美于徐公 B.春冬之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飞漱其间 其如土石何 D.故渔者歌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 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第段中,“清荣峻

12、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 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第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 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 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 1.答案 B A.太阳/日期。B.隔绝。C.很/忠良。D.连接/通“嘱”,嘱咐。 2.答案 D A.助词,无义/介词,比。B.助词,

13、的/代词,他。C.代词,这/语气词,在“如何”前 面加强反问语气。D.都是连词,意为“所以,因此”。 易错警示 选择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要注意不仅要考虑加点词的词性,还要分辨其意思。,3.答案 A 写山并非“以动为主”,而是以“静”为主。,4.答案 (1)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意对即可)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意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字词:(1)“自”“亭午”“夜分”“曦”;(2) “虽”“奔”。 易错警示 “夜分”不应翻译为“晚上”或“傍晚”,“虽”不应翻译为“虽然”。,二、(2017玉林、崇左,24,9分)阅读

14、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 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15、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河阳之北 河阳:黄河南岸 B.且焉置土石 焉:怎么 C.始龀,跳往助之 始龀:刚刚长满乳牙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即使,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小男孩参与搬运土石,)从冬天到夏天变换了季节,才能回家一次。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6、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 都清除不掉了,又怎么对付那些沉重的泥土和石头呢?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的思想真是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你怎么就不能 像孤儿寡妇那样开明呢。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握着蛇的山神听说智叟都劝说不了愚公,担心他不 停地挖下去,就把愚公移山这件事告知了天帝。,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愚公要移山,目的是能到达汉水,通过水路到达更广阔的世界。为此,他想别人之未敢想,干 别人之不敢干,终于感天动地,成功移山,造福后人。 B.愚公提出移山,家人纷纷响应,连妻子也献策支持;邻人踊跃参与,连京城氏的一个小孩也热 心参与其中。可见,得人心之举自然就能一呼百应,老少云集。 C.从人物的名称上看,两个老人,一愚一智,反映了常人的思维习惯和评价标准;而在作者笔下, 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褒贬之情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