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237777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模拟试卷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这个成就的取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从文学史上说,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史诗,而中国却没有史诗。既然是诗的国度,为什么没有史诗呢? 是不是缺少史诗的素材呢?不是。诗经的大雅中就有反映周民族历史的诗歌,生民公刘大明 等记载了周民族源起、发展的重要事件。但它们是祭歌,属于赞美歌的性质,叙事、描写只是粗陈梗概。 如周武王伐殷攻取天下,其中战争场面在史诗中正是可以写得有声有色的,但在大明中只用了短短的 十四句就结束了。这就是说,中国虽有史诗的素材,但它们却只构成了诗歌的背

2、景,真正写出来的是抒情 的赞歌。这表明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不是叙事的道路。同样的缘故,中国的戏剧也产生得很晚,西方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戏剧,而中国直到元代才出现。 其实,戏剧的素材很早就有,只是没有发展成戏剧,如楚辞中的九歌是富有神话性的祭神乐歌,湘 君湘夫人就是两幕歌舞场面,暗含着湘君、湘夫人悲欢离合的一段过程。这两首诗都用抒情的笔法, 成为九歌中最富于抒情性的作品。那么,有神话,有故事,有表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戏剧呢?欧洲的 戏剧就是从酒神节的赞歌中逐渐发展成为戏剧的,而九歌却将可以写成戏剧的素材写成了抒情的诗章。 这同样是因为中国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抒情的道路。就文

3、学史而言,这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没有含有神话的悲剧和史诗,古代神话保留下来的自然 也就较少。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到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十五国风为代表的抒情传统。中囯长篇叙事诗因此也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不多。即便有一些叙事诗,篇幅也不算长。西方的叙 事诗动辄千行、几卷,而在中国,长恨歌就算是长的了,也不过一百二十行而已。中国真正可算是长篇叙事诗的作品到了明代才有,那就是鼓词和弹词。鼓词大多叙述历史兴亡、战争之事,弹词写爱情故事的 多一些,也有写历史故事的,如二十一史弹词。鼓词、弹词都采用弹唱的形式。可是这类长篇叙事诗,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只是具备了诗的形式而已,其实质是小说。

4、可见中国的故事多 是在小说发达以后才大量成长起来的。唐人的传奇几乎不入戏曲的,这说明小说发展了叙事的特长,才带 来了丰富的人物故事情节,于是才有了戏剧和长篇叙事诗。而小说又总是晚出的,中国如此,欧洲也是如 此。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诗歌在小说出现之前承担了一部分叙事的使命,而中国的诗歌一开始就以抒情 为中心,等到小说发达时,抒情诗的传统早已充分发展,诗的国度也早已形成。从这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这就是:中国的诗歌是依靠抒情的特长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因为 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相反,正因为为走了抒情的道路,中国才成为诗的国度。从文学史来说,付 出的代价是无法补偿的,但就诗歌来说,这个路子走

5、对了。(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虽然诗歌创作繁荣,然而没有史诗;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但史诗出现很早。B.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的戏剧很晚才出现,其原因都是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抒情之路。C. 鼓词和弹词虽然从形式上看属于长篇叙事诗,但其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其实质仍然是小说。D. 小说出现之前,西方诗歌有一部分叙事功能,中国诗歌则没有,这是因为中西方诗歌发展路径不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西方诗歌、戏剧的发展特点为重点,由点及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B. 第段起

6、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损失” “代价”承接上文,“抒情传统”则开启下文。C. 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笫段总写,段分写,段总结全文。D. 文章观点鲜明,所举例子如九歌二十一史弹词等使文章资料翔实,令人信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素材来看,周武王伐殷可以写成浩繁的史诗,但先人们却写成了抒情诗,这是由中国诗歌的发展特点决定的。B. 长恨歌一百二十行,在中国篇幅算长的,但难以和西方的叙事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叙事诗动辄千行、几卷。C. 就文学史而言,中国诗歌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没有史诗、戏剧出现较晚等代价,但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D. 中国诗坛因为中国诗歌走

7、了一条抒情的道路而繁荣,如果能同时走抒情和叙事两条路,那中国诗坛会更加繁荣。【答案】1. B 2. A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西方虽然诗歌成就不高”错,据原文推导不出这一信息;C项,“故事情节丰富,了无诗意”错,原文是说“篇幅越长,故事情节越多,诗意也就越少”;D项,“中国诗歌则没有”错,中国诗歌只是以抒情为中心,并不是完全没有叙事。故选B。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

8、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本文的重点是阐述中国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根据文意“并不因为缺少叙事诗,诗坛就不繁荣”,可知“走叙事这条路并不能使诗歌创作繁荣”。故选D。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

9、的文字,完成小题。红狐狸 刘平都说山里有一只红狐狸,真的。有人这样描述:那家伙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在老鹰崖上一闪就不见 了,速度很快,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又有人这样描述:它浑身的毛红得那个纯啊,没半点杂色。在深溪沟也出现过,还是一闪就不见了。说起红狐狸,人们眼里都露出贪婪。那皮毛,值一大堆大洋! 只有杠子爷说:“山里哪有啥红狐狸?球!想钱想疯了! ”杠子爷守着这片山。松林坡两间木板屋,就是他的家。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上午的天气很好,阳光渗过林子的枝丫流下来!在地上撒了一片光怪陆离的光斑。屋前一小块平地,一把木椅,杠子爷坐在椅子上,脚旁的地上放着一大缸子苦丁茶。几只松鼠在林子里

10、窜来窜去,一只麻灰色的兔子,在一棵松树下啃青草。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这就是杠子爷的日子。 不时有人带着猎枪、套子到杠子爷的木板屋来,都只关心一个问题:看见过红狐狸没有? 杠子爷感到很恼火,说:“球的个红狐狸啊?这山里有啥我会不知道?”但没有人相信杠子爷的话,都说山里肯定有一 只漂亮的红狐狸。来得最多的是松果,很多年前松果跟杠子爷学过狩猎,那时杠子爷是这片山里最优秀的猎人。可松果刚学会下套布陷阱就不学了,到山下镇上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去年,又开了一家皮货店。以前,松果可从不来看杠子爷,认为杠子爷只知打猎,没有本事。松果说到红狐狸眼睛就发绿,他要杠子爷和他一起收拾那狗东西,杠子爷

11、经验丰富,那狗东西斗不过杠子爷。松果说:“师傅,只要逮住那狗东西,您这辈子的 日子就舒舒服服的了。”杠子爷狠狠剐他一眼,说:“哪有啥红狐狸?我看你是疯了!”松果就不再求杠子爷,他不相信自己不能逮住那狗东西。 “师傅!”杠子爷正撒玉米喂鸡,松果突然来了。杠子爷明白,今天松果又是为红狐狸来的。 “你赚钱就没个够?”杠子爷说。 “师傅!看您说的,钱哪有够呢?”松果说,往林子深处去了。 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很胖。杠子爷知道,松果又是去下套布陷阱。 三个月前,杠子爷下山去过一趟镇上。镇上很热闹,松果的野味餐馆啥都有,狍子肉、麂子肉、野猪肉、野鸡肉,要啥有啥。他的皮货店也是生意兴隆,那些男人女人,

12、往他的皮货店里丢下一把一把的大洋, 然后把狼皮、狐狸皮、羊皮、野兔皮穿在身上。杠子子爷不喜欢那个大洋叮叮当当响的小镇。 杠子爷心里很担心,某一天,松果的皮货店里真的会出现一件火红火红的漂亮皮货。 午饭,杠子爷馏了两块玉米饼子,就一碗青菜汤吃了。他知道松果已经下山了,就带着大黄狗往林子深处去了。 松果这些半吊子猎人的套路逃不过杠子爷的眼睛,从松林坡到老鹰崖,杠子爷找到了松果和另外的人布下的六个套子、三个陷阱。有两个套子,套住了一只野兔、一只山鸡。 杠子爷把那些套子和陷阱只稍微摆弄一下,就成了。 杠子爷还要去一个地方:深溪沟。他知道松果一定会在那个地方下套子。片翠绿中,突然闪出一团火红,还有“呜呜

13、”的叫声,很痛苦的样子。杠子爷看见了那只令很多人 垂涎三尺的红狐狸,它的前左腿被套子的钢钳夹住了!天快黑的时候,杠子爷抱着红狐狸回到了木板屋。烛光下,杠子爷发现,红狐狸腿上只是皮外伤,上 了药,包扎好。红狐狸恋恋地看了杠子爷一眼,走了。第二天上午,松果进山收货。他提着一只野兔一只野鸡从杠子爷屋前过的时候,说:“差点就逮住那 狗东西了!”杠子爷说:“啥?” 松果说:“红狐狸!”又说:“在深溪沟,都夹住了,又跑了。狗东西!” 杠子爷啐一口痰,说:“我看你真是疯了!” 半吊子猎人松果,没有看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他还是一趟趟进山寻找红狐狸,直到有一天被一头狼吓破胆,才再也不敢进山了。 只

14、是,关于红狐狸的传说仍然在继续: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一闪就不见了!这年春天,杠子爷无疾而终。他死的时候,一只狐狸守在他床前。那狐狸很漂亮,浑身的毛火红火红 的,没有半点杂色。 (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只羊,几只鸡,两只鹅,还有一条大黄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小说这样写体现了杠子爷生活的清贫,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B. 松果曾追随杠子爷学过狩猎,后来开了一家野味餐馆和皮货店,赚了很多钱,但他依然不满足,处心积虑想抓住红狐狸大发一笔横财。C. “木板上挂着的一支猎枪,早就锈迹斑斑了”暗示了杠子爷早期的职业;“很多年前松果很瘦;现在,松果

15、很胖”暗讽松果发了大财。D. 小说围绕松果等人对红狐狸的抓捕和杠子爷对红狐狸的保护而展开情节,开篇、结尾都写红狐狸“浑身的毛火红火红的”,首尾呼应。5. 小说画线部分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作用。6.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小说中有哪几重对比,各有什么作用。【答案】4. A 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 作用:为主人公杠子爷的活动提供了温馨的环境,衬托了人物心灵的美好。(或“反衬了下文松果等人捕杀野生动物的丑陋行为”)暗示了小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主题。 6. 杠子爷和松果等其他猎人对红狐狸态度的对比:杠子爷时时保护红狐狸,松果等猎人时时想抓住红狐狸换取钱财。这一对比突出了杠子爷关爱自然、淡泊金钱的特点。杠子爷和松果等其他猎人狩猎技艺的对比:杠子爷能轻易识破松果等猎人的套路,而松果等猎人却看不出来杠子爷在套子和陷阱上做的手脚。这一对比突出了杠子爷技艺高超。松果和狐狸对杠子爷感情的对比:松果曾拜杠子爷为师,但对师傅没有感情;狐狸为了报答杠子爷的救命之恩,杠子爷去世的时候守在他的床前。这一对比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引人深思。【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三项考核小说的内容,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