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823398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伤科学-骨折概论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骨折,第一节 骨 折 概 论,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中医伤科在骨折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点:体现在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和药物治疗四个方面。,外因,直接暴力:这类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 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多在骨质较弱处造成斜形骨折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软组织损伤较轻。 筋肉牵拉:如跌倒时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可导致髌骨骨折。 疲劳骨折: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多见。这种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内因,年龄和健康状况; 骨的解剖位置和结构状况; 骨骼病变。,骨折移位,骨折移位的程度和方向

2、,一方面与暴力大小、作用方向及搬运情况等外在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肢体远端的重量、肌肉附着点及其收缩牵拉力等内在因素有关。,成角移位:以角顶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 侧方移位: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 分离移位:两骨折端互相分离,骨的长度增加。 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而旋转。,分类,对骨折进行分类,是决定治疗方法、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环节。分类的方法很多,主要的分类方法有:,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骨折:骨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者; 开放骨折:有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

3、外界相通者。,根据骨折损伤程度分为,单纯骨折; 复杂骨折:并发神经、重要血管、肌腱或脏器损伤; 不完全骨折:骨小梁连续性仅部分中断。 完全骨折:骨小梁连续性全部中断。,根据骨折线形态分为,横断骨折; 斜形骨折; 螺旋骨折; 粉碎骨折:包括“T”形和“Y”型骨折; 青枝骨折; 嵌插骨折; 裂缝骨折; 骨骺分离; 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折整复后稳定程度分为,稳定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形骨折等。 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再移位,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为,新鲜骨折:伤后23周以内就诊者。 陈旧骨折:伤后23周以后就诊者。,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为,外伤

4、骨折: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纯属外力作用而产生。 病理骨折:骨质已有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经轻微外力作用而产生。,诊查要点,通过询问受伤经过,详细体格检查,辅以X线摄片,综合分析,即可正确诊断。,一般情况,疼痛; 肿胀; 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畸形; 骨擦音; 异常活动,又称假关节活动。,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是骨折的特征,只要有一种出现,即可在临床上初步诊断为骨折。,X线检查,无移位的腕舟状骨、股骨颈骨折早期和肋软骨骨折,X线片不容易发现。 当X线片与临床诊断有矛盾,尤其是临床上有肯定体征,而X线片显示阴性时,必须以临床为主。,骨折并发症,外伤性休克; 感染; 内脏损伤; 重

5、要血管损伤:如肱骨髁上骨折伤及肱动、静脉,股骨髁上骨折伤及腘动、静脉,胫骨上段骨折伤及胫前或胫后动、静脉。,缺血性肌挛缩; 脊髓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脂肪栓塞; 坠积性肺炎; 褥疮; 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后,因损伤严重或处理不当等原因,致使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钙化、骨化。在X线片上可见到骨化阴影。临床上以肘关节损伤容易并发,常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僵

6、硬; 缺血性骨坏死; 迟发性崎形:少年儿童骨骺损伤,将影响该骨关节生长发育,日后逐渐出现肢体畸形。,骨折愈合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就是“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整个过程是持续和渐进的,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血肿机化期,骨折断端因血循环中断,发生数毫米长的坏死。 血肿逐渐机化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起来,即纤维连接,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 骨折端附近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在伤后不久即活跃增生,1周后即形成与骨干平行的骨样组织,骨内膜亦发生同样改变,只是稍晚些。,这一时期若发现有骨折对线、对位不良,尚可再次手法整复、调整外固定或牵引方向加以矫正。,原始骨

7、痂形成期,膜内化骨: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着新骨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 软骨内化骨:骨折断端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并随软骨细胞的增生、钙化而骨化,称为软骨内化骨,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加强,经48周后,骨折可达临床愈合。 X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 若发现骨折复位不良,手法整复相当困难,调整外固定亦难以改善骨折位置。,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这一过程一般需812周。

8、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得到加强,应力轴线外的骨痂逐渐被清除。,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局部无异常活动; 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 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骨折骨性愈合标准,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影响骨折愈合的全身因素,年龄; 健康状况。,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面接触大愈合易,断面接触小愈合难,故整复后对位良好者愈合快。 断端血供:小腿下1/3骨

9、折、股骨颈骨折、腕舟骨骨折后,由于血供差,愈合迟缓。,损伤的程度:有大块骨缺损、断端形成巨大血肿以及骨膜损伤严重的骨折,愈合较困难。 感染的影响; 固定和运动:固定太过对愈合不利。,骨折的治疗,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辩证地处理好骨折治疗中的复位、固定、练功活动、内外用药的关系。,复位,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在全身情况允许下,复位越早越好。复位的方法有两类,即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又可分为手法复位和持续牵引。持续牵引既有

10、复位作用,又有固定作用。,复位标准,解剖复位:骨折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称为解剖复位。所有骨折都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功能复位:骨折某种移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称为功能复位。对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应力争达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标准: 对线:旋转移位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另一方面,部位不同,要求也不同,肱骨干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对功能影响不大,而前臂双骨折若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对位:长骨干骨折,至少达1/3以上,干骺

11、端骨折至少达3/4左右。 长度: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下肢骨折缩短 2cm 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 lcm。,复位注意事项: 复位时,先将患肢所有关节放在肌肉松弛的位置; 骨折复位必须掌握“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的复位原则; 常用复位手法有:拔伸、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等。,固定,已复位的骨折必须持续地固定在良好的位置上,防止再移位,直至骨折愈合。 目前,常用的固定方法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大类。外固定有夹板、石膏绷带、持续牵引和外固定支架等;内固定如钢板、螺丝钉、髓内钉、钢丝、克氏针及哈氏棒等。,练功,可防止肌肉

12、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僵硬以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练功要循序渐进,逐步加大活动量,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骨折早期(伤后12周内):患肢肌肉作舒缩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或仅轻微活动。 骨折中期(两周以后):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 骨折后期(骨折已临床愈合):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上肢着重于各种动作的练习,下肢着重于行走负重训练。,外用药,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中期:接骨续筋; 后期:舒筋活络。,内服药,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中期:接骨续筋; 后期: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骨折崎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处理原则,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发生重叠、旋转、成角而愈合,称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迟缓愈合:骨折愈合速度缓慢,超出该类骨折正常临床愈合时间,X线片显示骨折端的骨痂少,骨折线不消失。 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仍未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互相分离,骨痂稀少,称骨折不愈合。,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常见原因: 骨折端夹有较多软组织; 开放性骨折清创中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 多次手术整复破坏了骨折部位血液循环。 常用治疗方法:植骨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